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22-10-04 万象更新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22-10-06浏览次数:67

 

 

万象更新第六期

 

一、纵观寰宇

美国得州亚裔选民有动力在中期选举投票

一份新的报告显示,美国各政党和候选人应该花更多精力争取得州的亚太裔选民,该群体不仅增长迅速,而且渴望在中期选举中投票。这份报告来自非营利组织“亚裔得州人争取正义”的一项新民调,其中显示,得州部分的亚太裔选民“非常有动力”在中期选举中投票。研究人员表示,这对政党和候选人很重要,他们需要采取切实措施来了解这一选民群体。

与得州所有其他族群相比,亚太裔是增速最快的群体。过去十年里,亚太裔人口增长了约一半,占得州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八。

非营利组织的主席说:“这是一个可以争取的群体,确保能倾听这个群体的声音。我们需要被倾听。”虽然这个群体看起来对中期选举很感兴趣,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反映的是他们对现有官员的不满。只有小部分的亚太裔选民表示,他们的利益“在政府中得到了很好的代表”。

得州亚太裔选民人数虽然在迅速增加,但是在总体选民中所占的比例仍然相对较小。随着得州各地的选举越来越激烈,亚太裔选民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与其他族群相比,得州的亚裔选民更有可能是移民。非营利组织“亚太裔数据”创始人表示,这导致他们对哪个政党都没有足够的认同感,也让“亚裔比其他群体更有可能被说服”。

 

二、文艺纵横谈

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年会开幕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八十五周年校庆重要系列活动之一,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高校联盟年会暨全球化的纽带,高等教育的未来在中国人民大学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保罗,韩国高丽大学校长郑真泽分别以视频形式致开幕辞。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身处充满挑战、充满希望的时代,高等教育界应携起手来,深入思考和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和美好愿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高等教育合作,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应对全球性挑战,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高等教育创新,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人类关系和国际秩序而共同努力。

更好发挥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纽带作用有新的思考。坚持共赢共生,促进高等教育开放合作;坚持创新创造,促进全球性问题应对研究。希望各国高校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共同构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搭建多元的学习成长平台,源源不断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世界发展进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坚持互学互鉴,促进文化文明交流融通。希望各国高校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和跨文化沟通教育,促进高等教育人文交流长效机制,做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维护者、不同文明交流对话的推动者,厚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

全球性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与日俱增,需要各个国家、各行各业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应对;同时也需要大学及其合作伙伴通过推动思维方式进步和鼓励科学创新的方式,采取更加开放的应对之策。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大学应以“合作而非孤立”的方式,超越语言和学科的限制,致力于追求真理、进行对话、实现共鸣。

人类正处于一个脆弱且面临多重挑战的时代,大学角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此次高等教育主题论坛的举办恰逢其时。大学肩负着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即通过增强交流、相互理解与对话反思,提出更加具体的应对挑战之策;努力促进多方合作,塑造并建立社会的韧性,承担起为更加美好的未来提供智力支撑和创新动力的责任。大学应通过科技创新应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促进全球高等教育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蓬勃发展。各高校应整合全球伙伴,借助世界各地高校组成的联盟、国际组织等平台协调合作,助力综合性大学在汇集、交流、激励中成为创新与进步的摇篮,给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引领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各国人民通过主动交往和积极交流,共同追寻人类普遍福祉。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才能赢得未来,造福人类。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必须有强烈的人类关怀,把握全球化发展大势,胸怀人类前途命运,全球高校应携起手来,超越国界,放眼全球,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深化合作交流,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以更有力的姿态推动学术领域的跨国界合作和跨文化交流,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论坛设“全球化新格局下的高等教育多边主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构建面向未来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三场分论坛,六个分会场。来自韩国、爱尔兰等国家和地区的三十二所知名高校及机构的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以及国内高校师生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本次论坛。

 

三、热点聚焦

高质量建设国家植物园 共爱共享自然之美

金秋北京,天高气爽。国家植物园里,数百种花卉争奇斗妍,百余种彩叶植物迎风起舞,鲜花烂漫,色彩斑斓。

在整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园相关资源的基础上,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总规划面积近六百公顷。在这里,山地、台地和河漫滩等多样地貌,为植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生境。这座“植物宝库”物种越来越丰富,景色越来越迷人。

走进国家植物园南园,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木兰类植物,接着是蔷薇类,再往里依次是壳斗类、合瓣花类等植物。南园特色开花植物是睡莲。睡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花色丰富、清香远溢、姿态优美,被誉为水中女神。睡莲是重要的园艺观赏植物,也是被子植物的重要基部类群,在进化上具有独特地位,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与演化的重要物种。

春华秋实。国家植物园内很多木本植物的果实逐渐成熟变色。蔷薇科的山楂属植物、栒子属植物,山茱萸科的四照花、山茱萸,桑科的柘树、橙桑等,观赏价值都很高。游客来参观,重点推荐水生与藤本植物区水池周边,从裸子植物区游览到蔷薇科植物区。一路上,王莲、睡莲等水生植物和多种观果植物都能够看到。游客还可以到南园展览温室,观赏热带亚热带植物。

在国家植物园北园,温室内展出的“苦花”,吸引了许多游客。苦花是对苦苣苔科植物的戏称。这里展出了大岩桐、堇兰、长筒花等多种苦苣苔科植物。中国有着丰富的苦苣苔资源,是这一科植物的重要分布中心。

国家植物园里四季花展不断。春天有桃花节、世界名花展,夏日有荷花展、花卉展,秋天有菊花展,冬日有兰花展、梅花展。2022年七月份,国家植物园栽培的巨魔芋实现世界范围内首次群体开花,吸引网络上超过三亿人次关注。

国家植物园由国务院批准设立,它的核心功能是植物科学研究、引种驯化和迁地保护,是国家植物科学研究和交流中心、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基地以及植物科学传播中心。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国家植物园的坚强支撑。

国家植物园代表一个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利用的最高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丰富的物种收集,是国家植物园的一大特色。目前,国家植物园已迁地保护植物一万余种,其中迁地保护水杉、珙桐等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包括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的中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三百余种,有望天树、杜鹃红山茶、德保苏铁等近四十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在开展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的同时,国家植物园着力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植物科普教育、技术培训和健康游憩服务,让全民共爱自然之美、共享自然之美,引导大家关爱植物、关爱生态、保护环境,是国家植物园的责任与使命。国家植物园在资源植物种质发掘、种质创新、种质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应用示范,同时积极开展青少年自然教育与科学教育,与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科教活动。

国家植物园将对标世界顶级植物园,计划收集三北地区乡土植物、北温带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区的代表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三万种以上。同时,建设植物种质资源库,为国家植物资源安全提供保障。

中国有植物园近两百个,初步构成了植物迁地保护网络。虽然植物园数量不少,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有利于植物迁地保护的稳定性和全国植物园均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下一步要科学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综合考虑中国气候带与典型植被区划特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等因素,稳步构建国家植物园体系,坚持尊重自然、保护第一、惠益分享,努力营造生物多样性保护良好氛围。

 

四、科技最前沿

科技双碳服务经济主战场系列成果发布

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71日,中科院启动实施“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百兆瓦级大规模储能作为关键支撑技术,对于促进新能源高比例消纳、保障电力安全供应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现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增加清洁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手段。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其大规模接入电网后,要求电力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响应能力,才能保证可再生能源供电的可靠性。储能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电力电量平衡、可再生能源消纳等方面的问题,是可再生能源充分开发利用的必要技术支撑。

国际首套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由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提供,投资方为巨人集团张北巨人能源有限公司,设备提供方为中储国能技术有限公司。该项目总规模为一百兆瓦每四百兆瓦时,核心装备自主化率百分之百,每年可发电一亿度以上,能够在用电高峰为约五万户用户提供电力保障,每年可节约标准煤四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十万吨,是目前世界单机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电站。

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具有规模大、成本低等优势,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长时大规模储能技术,可实现电力系统调峰、调频等多个功能,在提高电力系统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强劲的竞争力。

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制造、大连恒流储能电站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百兆瓦级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是国家能源局于2016年四月批准建设的首个国家级大型化学储能示范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全球功率最大、容量最大的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本次并网的是该电站的一期工程,规模为一百兆瓦/四百兆瓦时,即电站的额定功率为十万度电/小时,最多可存放四十万度电。按照中国居民日常生活每日人均用电两度左右计算,电站可供二十万居民一天的用电需求,可缓解大连乃至辽宁电网调峰压力,提高大连南部地区供电可靠性。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基于大连化物所研发的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利用不同价态的钒离子作为活性物质,基于正负极电解液中钒离子发生的氧化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和化学能的相互转换,进而实现电能的大规模储存和释放。它的安全性高、可靠性好、输出功率和储能容量规模大、寿命长、性价比高,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播音主持:李依珊

责任编辑:张梦瑶 梁总培

责任审核:刘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