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年素光第八期
一、月光却与人相随
黄君婷
在温州医科大学,热衷志愿服务的23岁温州女孩黄君婷,被老师和同学们亲切地称作“公益达人”。
进入大学后,专业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黄君婷,将大量业余时间献给了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她当过学校人体科普馆志愿讲解员,加入了学校生命之光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团、走访全国十一个省份并撰写了八万余字调研报告,促成器官捐献志愿与电子医保卡智慧互联试点在温州落地……前不久,黄君婷因致力宣传推广人体器官捐献事业,获评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不接受器官捐献这件事,而是不知道它对于生命接力的意义。”深入调研后,黄君婷发现,年轻志愿者能做的还有很多。热爱画画的她,开始和团队探索开展器官捐献艺术化传播。她将叶沙捐献器官的故事画下来,带领团队主编《叶沙行星系》漫画、动画等,被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向全国推广;她和团队合作的剧本《一个人的球队》器官捐献舞台剧,在温州、宁波、杭州等多地巡回展演,并受邀参加全国器官捐献十周年宣传活动……
当时,正值温州推动社保卡和电子健康医保卡两卡合一,最后在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和温州红十字会、人社局、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动支持下,温州获得全国首个“器官捐献志愿与电子医保卡智慧互联”试点。
采访中,黄君婷向记者亮出了她的器官捐献者身份证明:一张电子社保卡,名字边上有个醒目的人体器官捐献官方爱心标志。如今在温州,所有签署人体器官捐献意愿书市民的电子健康医保卡上都有同样的爱心标志。
“能帮助他人延续生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黄君婷说,正是因为参与器官捐献志愿服务,让她对医学、对生命、对人生价值有了更深的体会。“我希望自己将来能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让生命接力更有力量。”
二、湖光秋月两相和
复旦大学第五十六届校庆科学报告会理工科专场举办
副校长徐雷主持报告会,表示科学报告会的召开旨在弘扬学校学术传统与文化传承,大力培育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彰显复旦学者立足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建设的志向和情怀。
徐雷强调,学校着力推动融合创新,实现关键核心领域的突破,促进学科发展与地方产业需求的紧密结合,持续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动与国民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的国内大中型企业建立深度的合作关系。学校正在深度融入国家实验室的建设,推动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的建设,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交叉前沿领域,建立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应用的完整创新链,高品质回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对接新的发展格局,针对解决现实问题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努力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贡献复旦的力量。
1954年校庆前夕,时任复旦校长陈望道提出,“校庆种种活动,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当年的校庆即举行了复旦大学首届科学讨论会,在校庆期间举办科学报告会也从此成为复旦大学的传统。
复旦大学将继续继承和发扬科学报告会的优良传统,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应用转化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作出复旦应有的贡献。
三、清风明月满蓬莱
朱九思
在华中科技大学,朱九思被人称为“华工之父”。朱九思却称,他在华科大其实只干了两件半事:一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二是提出了发展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和“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半件事是植树造林。”
1972年到1979年,朱九思顶住压力,不惜一遍遍修改黑档案,共调入教师六百二十五名,分别来自二十多个省市五百个单位,许多被压得直不起腰、用非所学的知识分子,在这里受到信任和重用。他们进入华工以后,华工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学术能力很快提升。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从前默默无名的华工迅速跻身全国一流名校之列。
在刚刚恢复高考那几年,大学里重理轻文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工科学生轻视人文学习,连老师们都不太重视这方面。而朱九思却一直有个信念,要培养工科学生的人文情怀。正式提出要把华中工学院办成综合性大学。
得益于朱先生的高瞻远瞩,敢为人先的魄力和勇气,如今的华中科大已经初具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时至今日,学校的建筑学发展得非常不错,被称为建筑学科的新四军;新闻学、公管学科实力位居全国前五位,社会和教育学实力位居全国前十位。作为一个工科起家的高校,在经费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人文社科学科可以取得如此成绩,是非常难得的,而这一切朱先生可谓居功至伟。
朱九思先生在华工担任领导职务三十多年,为学校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毕生心血。时至今日,朱老先生已经仙逝,但是他宝贵的教育思想,却影响想着一代又一代华工人。华中科技大学在中国高校能有今天的地位,朱老先生可谓居功至伟。
四、月落乌啼霜满天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大千世界,不同的人走在不同的生活境遇里。一生风顺的人,廖若繁星;绝大多数的绝大多数,不得不面对现实,在凡尘中拼命挣扎。就在他们之间,有些人学会了不屈,在绝望中乐观起来,寻找希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这是一本饱含作者半世风雨兼程的励志之作,而此书的作者正是俞敏洪先生。
书中介绍了俞老师从一个农村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企业家的故事,在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是对此他毫不退缩,他不断地反思和剖析自己。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似乎已经成为了他成长的磨励石,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他经历过三次高考,贴过小广告,但最后却成为了一名知名企业家。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经历的这些苦难成就了他的今天。
你可能对俞老师不是很熟悉,但是《中国合伙人》中黄晓明扮演的成东青正是俞老师的真实写照,诠释了一个农村的穷小子凭借自己的的坚持和努力一步一步化茧成蝶。正如他所说,金字塔上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凭借自己先天的天赋轻而易举的到达。另一种是蜗牛,靠自己坚持一步一步的爬上巅峰。俞老师不是富二代,不是官二代,他只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小子。但是最后他却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对于现在的我们,父母给我们的爱实在太多太多了,大多数父母让我们在衣食无忧的条件下,能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充实的过好每一天。而我们呢?我想我们确实该想想我为什么来这里,我来这里做了什么。我们现在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我们要向俞老师一样,积极地面对每一天,认真的对待每一份工作,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成功不仅仅靠的是坚强,成功更需要坚持。而在我看来,坚持不懈、始终不渝的向一个目标而努力就是一种坚强。从俞老师的人生体会和经验来看,能倒退的时候,回到原点,很难;能进取的时候,回到目标,也很难。选择原点和倒退都不会有好的结果,所以还不如在不能坚持的时候坚持下去。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无可救药的绝境,我们需要的是不徘徊,不放弃。也许我们只是比别人晚一点,但绝不是比别人低一等。只要我们坚守住自己的信念,坚持下去,成功也许就在下一个转弯。
责任编辑:张梦瑶 孟玲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