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寰宇
一、半梅花半飘柳絮
北京故宫
建造历史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但李自成很快被清军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五月初二,清军进入北京,紫禁城被清军接管。同年十月,清世祖顺治帝迁都北京。十月初一,顺治帝在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清朝入关之后,依照明朝的旧例,顺治帝和康熙帝都将乾清宫作为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主要场地。雍正帝即位之后,开始移居养心殿。养心殿位于紫禁城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起初,它并不是皇帝的寝宫。清康熙时期,内务府在此设置专为皇室造办宫廷活计的诸多作坊,称“养心殿造办处”。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去世后,即位的雍正皇帝并没有搬到乃父的寝宫乾清宫去住,而是将西侧遵义门内暂时用作为父守孝之“苫次”的养心殿辟为皇帝寝宫。从此,养心殿开始成为皇帝居住和清朝朝政的主要处理地点,此后军机处设立之后办公地点也在养心殿附近。乾隆帝即位之后,对养心殿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建,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制。从雍正帝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位皇帝都在此居住。一直到宣统帝被赶出紫禁城。
整体格局
故宫位于北京城中心,布局依据《周礼·考工记》中所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建筑在北京城南北长八公里的中轴线上,南北取直,左右对称。如今故宫左前面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明清是皇帝祭祀祖宗的太庙;右前面的中山公园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的社稷坛;前面有朝臣办事的处所;后面有人们进行交易的市场。北京故宫的北面是万岁山,南面是金水河,恰好符合古人“负阴抱阳,冲气为和”的建宫原则,万岁山是专门为营造皇城风水而筑城的一座人工山,完成于明初,位于元代寝宫延春阁旧址,用开挖护城河和南湖的淤泥堆积而成。此山的堆筑,一方面满足了皇城要“负阴”的原则,另一方面又镇住了前朝的风水,故万岁山又有“镇山”之称。北京四九城的布局是二龙出水护着紫禁城。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故宫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50米,面积72万多平方米,现存房屋8000多间。它周围有高10米的城墙,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四面各有一座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紫禁城内由外朝、内廷两大部分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为两翼,是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后面是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以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地方。此外,东侧还有宁寿宫区域,是清朝乾隆皇帝为做太上皇退位养老之所。
遗产价值
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故宫所代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而且有着宫廷文化的外壳,同时它却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文化,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筛选和积累,当然不能简单用“封建落后”来概括。故宫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相得益彰。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可看到,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并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样性,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人们努力挖掘和认识故宫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价值。
“文化遗产”观念的引入,突破了传统的“文物”观念的局限性,强化着遗产的环境意识、共享意识,以及全社会都必须承担管理和保护的理念,促使人们从“大故宫”的观念来看待故宫保护。这在故宫保护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仅要保护故宫本身,还要保护它的环境。过去只重视对故宫本身的保护,后来认识到与皇宫连在一起的护城河也是皇宫的当然组成部分,必须治理,于是就有了20世纪90年代投资6亿元人民币、费时三年的护城河治理,改变了长期存在的脏、乱、差面貌。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在文化遗产地的周边必须划定“缓冲区”,以保护其周边原有的历史风貌和环境。200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通过的《北京文件》,对中国遗产保护的政策和原则给予很高评价,对故宫等世界遗产地的修缮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遗产及其特色的保护方式的尊重。
二、浪花有意千里雪
夏训诚
夏训诚,1934年生,江苏高邮人,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他历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天山托木尔峰登山考察队负责人,新疆罗布泊综合考察队队长,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沙漠调查和地质学考察工作,编著有《罗布泊科学考察与研究》《神秘的罗布泊》《新疆沙漠和改造利用》等。
1958年,新疆分院刚刚成立,23岁的夏训诚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跟随新疆分院综合考察队,用3年的时间,考察全疆的自然地貌。年轻的夏训诚,有幸跟随几位经验丰富的苏联地质专家,走遍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大地。他看到,新疆的沙漠、戈壁不仅分布区域很广,而且危害非常严重。
夏训诚经过考察后,将新疆的沙漠科学地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以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代表的流动性沙漠;在风力的作用下,由天山向昆仑山南移。第二类是以北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代表的半固定沙漠;沙丘上的红柳、梭梭等沙漠植被起到了固沙的作用。第三类是南北疆绿洲中零星分布的沙漠。
夏训诚对新疆沙漠的规律性研究获得了普遍认可,他又提出:在沙害最严重的地方设立沙漠化治理站,以减缓沙漠推进的速度。随后,新疆分院在莎车县建立了全疆第一个沙漠化治理站,夏训诚担任首任站长。上个世纪60年代初,夏训诚带着新婚的妻子,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的莎车县安了家。
他的大女儿在莎车出生,却差点丢了性命。治沙站离县城50公里,女儿患了急性肺炎,妻子抱着孩子坐上毛驴车,在乡间小道上赶了10公里才到公路边,等了两个多小时,才搭上了一辆到县城的卡车。尽管夏训诚对女儿深感内疚,还是在莎车坚守了4年。后来,莎车县被评全国治沙造林先进县。夏训诚把莎车成功的只啥办法写成了《莎车群众治沙经验》一书,并在全县全疆推广。
“中学时,我读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时,就对罗布泊充满好奇。刚到新疆时,那里是军事禁地,不允许进入。直到1979年10月,中日合拍丝绸之路电视片,要去罗布泊;央视经国家批准,决定在开拍前先对罗布泊做预备考察,邀请我作为专家同行。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进入罗布泊。”夏训诚回忆,这一年他已经45岁,此后,他像着了魔似的,一次次进入罗布泊。毫不夸张地说,夏训诚是全世界的罗布泊专家中进入罗布泊次数最多的一位。
罗布泊的沧海桑田是全世界的地质学家都渴望破解的自然之谜。1972年,美国的地球资源卫星从900公里的高空拍下的罗布泊很像一只“大耳朵”,其成因众说纷纭,夏训诚揭开了“大耳朵”之谜。国外学者认为,“大耳朵”是罗布泊的环形湖堤或者湖岸阶地。夏训诚用多次的实地考察证明:“大耳朵”是干涸了的罗布泊盆地,是罗布泊在不同滞水期积聚的湖滨盐壳在太阳光照射下的不同色彩轮廓,塔真实地记录了罗布泊从烟波浩瀚到世界旱极的演变过程。
夏训诚的另一成就是对罗布泊雅丹地貌的成因提出了全新的解释。“雅丹”是维尔语“雅尔当”的变音,意即陡崖,或险峻的土丘。斯文·赫定认为雅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风的作用,地理学家陈宗器认为这种自然景观与烈风侵蚀和流行风向有关。夏训诚认为,雅丹地貌的形成是在土状沉积物基础上,经过外营力长期塑造的结果。夏训诚还揭示了罗布泊的气候特征和气候规律,为南疆绿洲的更好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1987年,夏训诚出版了论文集《罗布泊科学考察与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后他主编《中国罗布泊》一书,不仅为创立中国的“罗布泊学”做出重大贡献,也使中国的罗布泊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风定池莲自在香
近日,在“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上,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的“数字适老化及信息无障碍联盟”宣布成立,当日发布的《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数字适老化产品尚未完全覆盖老年人常用的所有应用。
报告提出推进数字技术适老化意义重大。数字技术适老化旨在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让老年人能够平等、方便、安全地使用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利用数字技术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及养老等问题。推进数字适老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建设数字中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必然要求。
同时,我国数字技术适老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从政策文件、电信服务、软件应用、硬件终端等多方面推进数字适老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此外,我国数字技术适老化面临产品服务供给不足、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等挑战。我国数字适老化产品数量、种类较少,尚未完全覆盖老年人常用的所有应用。产品供需对接不畅,专门服务老年人的数字适老化市场还未形成。老年人上网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等安全风险。
关于数字技术适老化的发展前景,报告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新兴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全社会共建逐步成为共识。随着社会各界对适老化问题的重视,政府与社会各方将共同发力,探索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数字适老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建成兼顾老年人需求的智慧社会。
四、枕上诗书闲处好
《杀死一只知更鸟》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女作家哈伯·李创作的,该书于1957年正式问世,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在4年后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
根据该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于1962年搬上荧幕,使此书享誉世界。该书在英国、美国一再重印,销量达1100万册,并被全美众多的高中列为必读书目。
作为一部畅销书,《杀死一只知更鸟》用幽默的写作风格,向众人描述了当时美国南部存在的种族歧视思想以及不平等、让人愤怒的做法,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抨击与讽刺。除过这一点,该书中关于勇气与正义,对于成长的人们也具有现实意义。
《杀死一只知更鸟》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发生在南方亚拉巴马州梅科姆镇的往事。小说采用的是儿童视角的叙事方式,以斯哥特·芬奇的童年生活条件与遭遇为原型,叙述自己6岁到9岁在梅科姆镇的童年生活以及这三年所经历的生活变化。
小说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向读者展示的是小女孩斯哥特与她的哥哥杰姆认识了邻居杰尔,三个少年平静与快乐的童年生活,他们一起追逐打闹,一起演话剧。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想要进一步了解布·拉德利家中的奇怪故事,探索其中的秘密。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黑人汤姆·鲁宾逊的命运。安静的小镇却因为黑人罗宾逊被白人梅亚拉以强奸罪告上法庭而掀起了轩然大波,斯哥特与杰姆的父亲成为罗宾逊的法律顾问。
虽然表面看上去,罗宾逊显然是被人污蔑的,但由于白人的种族歧视,仍然判定罗宾逊有罪,限制了他的自由。那一刻的罗宾逊内心极度失落与绝望,并在逃跑时被枪毙。斯格特与杰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逐渐长大,孩子心中直觉的是非观念,勇气与正义,浪漫与天真、敢于冒险的心理世界也在这一刻得到淋漓尽致的描写。
小说的题目是《杀死一只知更鸟》,看似和文章毫无关联,实则有着丰富的寓意。知更鸟只会唱歌,什么坏事也不做。它不吃人们园子里的花果蔬菜,不在玉米仓里做窝,它们只是衷心地为我们唱歌。这就是为什么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一桩罪恶。知更鸟在美国文化中是亲切友好的象征,就好像书中无辜的黑人、正义的律师和天真的孩子一样。杀死知更鸟就代表真善美的消逝,是不可原谅的恶行。因此,知更鸟在小说中代表的是善良和无辜。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毁灭天真无辜者。他们像知更鸟一样并不对周围的人和这个社会造成伤害,却被无情地迫害。杀死一只知更鸟是对小说中无辜者命运的代名词。
在整部小说当中,拉德利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他是白人,但个人性格孤僻古怪,从来不会选择白天出门,却都是在晚上到镇上四处游荡,他虽然住在小镇中,但却从未真正融入小镇,并且他从来不见任何人,是个十足的怪人。
三个孩子们则利用谣言编造了各种故事,推测背后隐藏的玄机,并设计一个计划引他出门。在之后的两个暑假中,这几个孩子发现,有人在拉德利家外的树上常给他们留小礼物。有时,这个神秘人物会向孩子们示好,但令人遗憾的是,神秘人物从来没有亲自出现过。其实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他就是布·拉德利。但在故事的结尾,读者却看到了拉德利的另一副面孔,由于常年不见天日地生活着,拉德利皮肤雪白、瘦弱不堪、眼神充满着恐惧,看上去让人毛骨悚然。
即使受到了父亲残忍的伤害,拉德利仍然保持着善良的心,他经常会在树洞中放满礼物,为杰姆默默地将被子叠好,帮斯哥特偷偷地披上毛毯等,与人们口中的另类形象完全不同。甚至当杰姆和斯哥特从学校的万圣节盛会回家的时候,鲍伯突然对他们痛下毒手。杰姆的胳膊在打斗中折断,但在混乱中,一位陌生人救出了孩子们,并将杰姆扛回家。这位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的人正是布·拉德利。拉德利其实也是正常人,他也同样需要别人的关心,他想要得到更多的爱。拉德利是无辜的,而伤害他的过程就像是在杀死一只无辜的知更鸟一样让人心生怜悯。
汤姆·鲁宾逊和梅亚拉也是小说中的代表人物。汤姆·鲁宾逊是一个在种植园工作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工人,罗宾逊常常到梅亚拉家中,热心地帮助她做许多日常家务。长时间这样的状态,使梅亚拉对黑人罗宾逊心生好感,产生了强烈的情绪,终于勇敢地亲吻了罗宾逊。在事情被梅亚拉父亲发现后,一怒之下将她打成了重伤。但为了让父亲能够不受到法律的制裁,梅亚拉便将责任全部推到了罗宾逊身上,并诬告他强奸。最终,鲁宾逊被判入狱。
小说的叙述者斯哥特·芬奇的父亲阿提克斯被法院指定为汤姆·鲁滨逊辩护。虽然许多梅康镇人表示反对,但阿提克斯同意为汤姆辩护,有的孩子因阿提克斯而嘲笑杰姆和斯哥特。斯哥特甚至被挑衅为她父亲的荣誉而打架,而父亲告诉他别这么做。阿提克斯在为汤姆·鲁宾逊辩护时,面对的是一群想要将汤姆置于死地的人,由于斯哥特、杰姆和迪尔的突然出现,使得暴徒们不得不被迫从阿提克斯与汤姆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这场危机才得以化解。
因为阿提克斯不想让孩子们出席汤姆·鲁滨逊的审判,斯哥特、杰姆和迪尔只能从有色人种观礼台上悄悄旁听。虽然汤姆·鲁宾逊的无辜显而易见,但陪审团依然判他有罪。由于对不公正的法律结果不服从,汤姆·鲁宾逊试图逃跑,在越狱途中被枪杀。汤姆·鲁宾逊就像一只无辜的知更鸟什么坏事都没有做,却被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吞噬掉生命。
其实,梅亚拉做出这样的选择,她本人也是极其痛苦与无奈的,当时的社会没有更好的办法,美国严重的种族歧视观念是绝对无法忍受白种人与黑种人相恋的。可作为白人的梅亚拉,为了心中的爱情勇敢地表白、亲吻罗宾逊。
这实则是对种族歧视的一种巨大打击,是想告知人们,她心中没有所谓的种族歧视,她想要成为勇敢追求人生理想的人。白人与黑人之间可以产生爱情,也可以相伴终身。梅亚拉身边没有任何知心的朋友,对于她来说,生活是黑色的、是孤单寂寞的,从来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并且长时间忍受着父亲的打骂与残忍对待。从一定意义上看,梅亚拉也是一只哀伤的知更鸟。
哈伯·李利用象征手法创作了《杀死一只知更鸟》,作者利用知更鸟蕴藏的深刻象征含义,揭露并批判了当时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观念以及对待黑人的过分行为、不公平待遇。这不仅进一步加强了文本内涵,同时也让广大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小说的主旨,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充分提升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杀死一只知更鸟》通过斯哥特的成长历程和视角,抨击了当时社会的现状,深刻揭露了美国社会存在的严重的种族压迫问题,反映了美国黑人的艰难生活。《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意义在于作者试图通过小说探索个人的生存意义,促使黑人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并呼吁人们关注种族歧视问题;尤其是小说是以儿童的视角进行讲述的,这更能引起人们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灵的塑造以及他们如何看待世界的关注。
播音主持:杨龙腾 王艺颖 刘 婷 刘金龙
责任编辑:梁总培
责任审核:王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