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22-05-14 黄昏渡口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22-05-25浏览次数:36


 

黄昏渡口 第五期

 

【吟诵风雅】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柳永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他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雨霖铃·寒蝉凄切》是他的代表词作。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婉约词的代表作。

 

君子如故

钱锺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他是中国现代作家、学者,与饶宗颐并称“南饶北钱”。钱锺书对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等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并取得显著的学术成就。主要作品有《谈艺录》和《写在人生边上》,以及长篇小说《围城》。他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出版。

 

本段选自钱锺书小说《围城》

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到红消醉醒,船舱里的睡人也一身腻汗地醒来,洗了澡赶到甲板上吹海风,又是一天开始。这是七月下旬,合中国旧历的三伏,一年最热的时候。在中国热得更比常年利害,事后大家都说是兵戈之象,因为这就是民国二十六年。

这条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正向中国开来。早晨八点多钟,冲洗过的三等舱甲板湿意未干,但已坐立满了人,法国人、德国流亡出来的犹太人、印度人、安南人,不用说还有中国人。海风里早含着燥热,胖人身体给炎风吹干了,蒙上一层汗结的盐霜,仿佛刚在巴勒斯坦的死海里洗过澡。毕竟是清晨,人的兴致还没给太阳晒萎,烘懒,说话做事都很起劲。那几个新派到安南或中国租界当警察的法国人,正围了那年轻善撒娇的犹太女人在调情。俾斯麦曾说过,法国公使大使的特点,就是一句外国话不会讲;这几位警察并不懂德文,居然传情达意,引得犹太女人格格地笑,比他们的外交官强多了。这女人的漂亮丈夫,在旁顾而乐之,因为他几天来,香烟、啤酒、柠檬水沾光了不少。红海已过,不怕热极引火,所以等一会甲板上零星果皮、纸片、瓶塞之外,香烟头定又遍处皆是。法国人的思想是有名的清楚,他们的文章也明白干净,但是他们的做事,无不混乱、肮脏、喧哗,但看这船上的乱糟糟。这船,倚仗人的机巧,载满人的扰攘,寄满人的希望,热闹地行着,每分钟把沾污了人气的一小方水面,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

照例每年夏天有一批中国留学生学成回国。这船上也有十来个人。大多数是职业尚无着落的青年,赶在暑假初回中国,可以从容找事。那些不愁没事的学生,要到秋凉才慢慢地肯动身回国。船上这几位,有在法国留学的,有在英国、德国、比国等读书,到巴黎去增长夜生活经验,因此也坐法国船的。他们天涯相遇,一见如故,谈起外患内乱的祖国,都恨不得立刻就回去为它服务。船走得这样慢,大家一片乡心,正愁无处寄托,不知哪里忽来了两副麻将牌。麻将当然是国技,又听说在美国风行;打牌不但有故乡风味,并且适合世界潮流。妙得很,人数可凑成两桌而有余,所以除掉吃饭睡觉以外,他们成天赌钱消遣。早餐刚过,下面餐室里已忙着打第一圈牌,甲板上只看得见两个中国女人,一个算不得人的小孩子——至少船公司没当他是人,没要他父母为他补买船票。那个戴太阳眼镜、身上摊本小说的女人,衣服极斯文讲究。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得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滞。她去掉了黑眼镜,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得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年龄看上去有二十五六,不过新派女人的年龄好比旧式女人合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订学家所谓外证据来断定真确性,本身是看不出的。那男孩子的母亲已有三十开外,穿件半旧的黑纱旗袍,满面劳碌困倦,加上天生的倒挂眉毛,愈觉愁苦可怜。孩子不足两岁,塌鼻子,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报上讽刺画里中国人的脸。他刚会走路,一刻不停地要乱跑;母亲在他身上牵了一条皮带,他跑不上三四步就给拉回来。他母亲怕热,拉得手累心烦,又惦记着丈夫在下面的输赢,不住骂这孩子讨厌。

 

寻经问典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复句成语,该成语最早见于《鹖冠子·天则》中的“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本义是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从前楚国有一个家境十分贫寒的书生。一日,书生在屋子里看书,偶然间他在《淮南子》上看到一则有关于螳螂捕蝉的记载,说螳螂捕蝉时常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这样别的昆虫就看不见它了,而若有人得此神叶,便可隐身。于是他急忙起身跑到村外的大树下。在那里,他看到了大树高处一只螳螂在捕蝉。书生踮着脚想要拿走遮挡着螳螂身体的叶子,不料一阵风吹过来,把那片“神叶”连同其它叶子一起吹到地上。没办法,他只好找来一个破筐,把所有树叶装进去。

书生背着筐子回到家里,他拿起一片树叶遮到自己眼前,问妻子:“还能看到我吗?”

“能。”妻子回答。

书生又拿起一片叶子,遮在眼前继续问:“还能看见我吗?”

“看得见。”妻子说。

书生一点也不气馁,他拿起筐子里的树叶一一试验,妻子被他问得实在烦了,便骗他说:“我看不到你了。”

书生见妻子这样回答以为自己得到了传说中的神叶,于是拿着叶子遮在眼前,走到集市,当着别人的面就拿别人家的东西。明目张胆地偷盗让集市上的许多人感到气愤,他们找来了衙役,把书生绑到了县衙。

县官问他为什么偷东西,书生把来龙去脉告诉了县官,县官笑得前仰后翻。一叶障目,便以为谁都看不见他?太可笑了,县官只觉得他可笑,并没责罚他便把他放了。这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典故。

 

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明察秋毫”本义为视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鸟兽的细毛,后多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锐,能洞察一切。

孟子来到齐国,齐宣王向他询问春秋时齐桓公和晋文公怎样称霸的事。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大谈如何用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的问题,齐宣王不解地问道:“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只要大王做任何事都以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前提,那要统一天下,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了。”

齐宣王忙问:“那像我这样的人,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当然能。我听说过一件事,说大王有一天坐在大殿上,看见有人牵着一头牛从殿下走过,要去杀了祭钟。大王便说:‘还是放了它吧!看它那可怜兮兮的样子,真让人不忍。去找一只羊来代替它吧!’这件事是真的吗?”

齐宣王回答:“是真的。”

孟子说:“大王有这样的仁心,便可以统一天下了。虽然老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但我知道大王是出于不忍才这样做的。”

齐宣王听了高兴地说:“古人说有的人别人有什么心思都能猜出来,说的就是先生你吧!我原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先生一说倒是豁然开朗了!不过,这件事和我能用仁德来统一天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举了个例子:“假如有人对大王说,他的力量能举得起千斤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视力能明察秋毫,却看不见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会相信吗?”

齐宣王摇摇头:“我当然不信。”

孟子继续说:“可大王如今能对动物大发慈悲,却偏偏不能对老百姓仁慈,这是为什么呢?说穿了是大王不愿意而已。所以说,大王没能统一天下,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意做啊!”这便是“明察秋毫”的来源。

 

小酌诗情

小楼昨夜又东风

或许人都是恋旧的生物,我们的一生或许都在经历着遗憾与错过。我们都曾想着鲜衣怒马走天涯,去拥有轰轰烈烈的人生,可是到头来我们才会发现,真正的生活便是来源于心底的平和与淡然。

江南的小镇是柔和和美丽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江南的女子个个窈窕而可人。江南唯一的不足便是多了很多雨天,雨声沥沥淅淅,恰好惊扰了少年的梦境,一眼便惊鸿,或许他们都不知道,这场不经意的相遇会在他们未来的日子里存在好久。阿轲是一个书生,聪明伶俐又刻苦,可是阿柯的家境并不好,父亲在阿轲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母亲独自一人辛苦将阿轲带大,送他去私塾读书,希望有一天阿轲可以考取功名,能够有一个好的前程。阿轲也很努力,他知道母亲的辛苦,所以他经常学习功课到深夜,有时候连吃饭都在看书,母亲觉得阿轲太累,希望他可以好好休息。日子总归是平淡的,直到那一天,阿轲看书累得在桌边睡着了,他做了一个很美的梦,梦里他看到自己考取了功名,成为了一名官员,在他的治理下,地区太平祥和,百姓安居乐业。突然雨声将他惊醒,阿轲从睡梦中醒过来,睁开了惺忪的眼睛,向窗外望去。突然他看到了一个撑着伞的女孩,正在小河边嬉水,那笑容十分明媚,殊不知惊艳了这位少年好多年。

女孩名叫阿若,是一位和阿轲年纪相当的女孩。女孩的父亲是位商人,因而女孩家境要比阿轲好很多,但是自从那天两人相遇开始,阿若并没有嫌弃这个穷小子,反而觉得和阿轲在一起很快乐。阿若经常会从家里拿一些阿轲没有见过的东西送给阿轲吃,这时候两个人便会坐在小河旁边那个大石头上,边吃边聊天。阿轲会每天给阿若讲在私塾中发生的有趣的事,也会耐心地教阿若学习知识。阿若也会给阿轲弹琵琶,两人嬉笑打闹,好不热闹。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两个孩子都长大了。阿轲也到了可以进京考取功名的时候了,阿轲告诉阿若,等他成功了,一定会来找阿若。如果可以的话,阿轲想娶阿若为妻。

阿若听完脸都红了一大片,但还是答应了阿轲,会等他回来。

如果所有的事情都会按照我们预定的方向发展,那我们的人生岂不是永远都没有遗憾了。可是人生的乐趣总是在这,往往有那么多的出其不意难以让我们把控。就在阿轲考取功名的那一天,他心心念念的阿若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当地的一位地主。虽有不舍,但阿若并不敢反抗她的父母,就这样,阿若带着阿轲临走时送给她的桃木簪子,嫁给了别人。等到阿轲回乡时,当地的所有官员都来道贺,阿轲在人群中努力去找阿若的影子,等来的确实她已为人妻的消息,一瞬间,晴天霹雳。从那以后,阿轲去了很远的地方,成为了当地的百姓官,他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来阿轲真的和他梦中遇见的景象一般,在他的治理下,地区太平祥和,百姓安居乐业。可是他再也不会醒来见到他的阿若了。

一天,阿轲上街考察民情,来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巷,突然他发现了一个名为怡红院的小楼,透过楼上的窗户,他发现了有个女子长得很像阿若。他不敢确认,便找了这家的老板娘,经过询问得知,这名女子是被一名男子从江南卖到这里的,但是女子性格很倔,卖艺不卖身,因为女子能够弹得一手好琵琶,老板娘也不好干涉什么。阿轲知道,这就是阿若。后来阿轲想见见这位女子,但女子死活不肯相见。于是后来的日子里,阿轲便通过老板娘,偷偷帮助阿若。两个人就这样再也没见过面。

又是一个雨天,阿轲望着窗外的雨出了神,他想起了当年在小河边嬉水的小女孩,想起了他们过去的种种美好。阿若也倚在窗前,拿着那支桃木簪子,出了神。小楼昨夜又东风,岁月的美好应该总在回忆中吧。

 

 

播音主持:张祥龙 孙玉颖 拱乙洛

责任编辑:任信清

实习编辑:付慧慧 杨钰洋

责任审核:刘佳琪 孟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