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22-05-13 彼年素光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22-05-25浏览次数:93

 

彼年素光第六期

 

月光却与人相随

刘敏

刘敏,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失去右腿,但她自强不息,用汗水书写人生,用付出回报社会。

十五岁那年的特大地震中,刘敏被掩埋在废墟里长达三十个小时。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两个多月后,刘敏才转危为安。她出院后回到学校,不断努力,从班级倒数奋起直追,一举在高二期末全市统考中成为年级第四名。最终,刘敏考取四川大学,并以优异成绩保送至南京大学深造。

大学期间,身残志坚的刘敏刻苦学习,获得法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担任学生干部,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因表现突出,刘敏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全国残疾大学生励志奖学金等荣誉。在科研方面,她参加了一个国家级课题、两个省级课题、五个校级课题,其中多个课题被评为优秀。

作为5·12”汶川地震幸存者,刘敏曾挣扎于生死边缘,康复后,她开始尝试跑步、游泳、滑雪等运动,还去云南打工,也到新疆、西藏旅行。她不忘公益事业,在大学里发起了全国大学生抗灾减灾灾后重建国际论坛,成为首届青年 责任与梦想大学生抗灾减灾灾后重建国际论坛倡议者,以及中华康复工程基金会筹委会成员,积聚力量帮助身体残疾的孩子。2019年刘敏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最美大学生,先后获评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百人会英才奖等三十余项校级以上荣誉。

有勇气正视弱点才有底气改变人生,她希望大家逐渐去淡忘五月十二日给我们带来伤感,更多的去远望未来的梦想,一路向前。

 

湖光秋月两相和

华东师范大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华东师范大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课研究》主编曹景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人大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迫切需要高校教师努力做传到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更是对教育工作者的鼓舞和激励。作为思政课教师应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砥砺前行,对党忠诚,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用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同时,又要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历史讲深讲透,做到知识讲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历史视野与现实观照的结合,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历史自信,成为理想高远、信念坚定、品德高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齐卫平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深、讲透、讲活是连在一起的,讲深才能讲透,讲浅了不可能把道理讲彻底。而要讲深、讲透必须讲活,因为只注重深和透,学生可能理解不了,听不懂就入不了头脑。只有把道理讲活了才能落实讲深、讲透,思政课讲道理要把重点在讲活上下功夫。思政课老师要把道理讲活,一是要了解学生想知道哪些道理,应该从哪些方面或角度去讲清楚道理。二是要研究讲话道理有哪些素材可以挖掘,把最生动的事和人、最形象的标识、最典型的案例充分加以利用。三是要提高话语能力,用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言之有物的朴素课堂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愿意听、喜欢听。

华东师范大学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促进广大师生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深入理解,推动建设现代化教师队伍。

 

清风明月满蓬莱

潘光旦

潘光旦是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教育学家。潘光旦治学以时代问题为导向,儒学为体、西学为用,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与西方的科学知识进行结合,提出新人文史观,力图寻求人类发展的中和位育、遂生乐业之道。中和位育是潘光旦基于对儒学思想的创造性解释而提炼的重要概念,被视为其新人文思想的核心,是社会学理论的一种创新以及社会学中国化的重要体现。

潘光旦的新人文思想应用于教育教学,其具体体现就是倡导并建立整合生物学与社会学研究的优生学课程体系。潘光旦早年留学美国攻读生物学学位,1926年归国后在国内多所大学先后任教,在教授社会学课程的同时,在国内首开了优生学课程。在他看来,以人为本首先要考察人的生物特性,进而关注人的社会特性。因此,潘光旦的研究也从生物学而至优生学和社会学。他认为,学术分门类,是对的,分得太细,太分明,以致彼此不能通问,以致和生活过于不相衔接,不相联络,便有走极端的危险了。同时,若以为教育只需培植专家,那危险也就非常之大。相当的分化与专化是不可少的,不过分化与专化都有一个限度,他所提出的限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全部之内可以局部走上分化和专化的路径;另一方面是分化和专化的局部也应当有限度和止境。他以专化至极端而使一些生物亡族灭种的教训来说明,分化和专化所以成种,亦所以灭种,犹之乎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

潘光旦认为,教育的实质是品格的培养,即人自身的个性与人与人之间的通性达至的状态;而达至“和”则需要自明和自强,即有自知之明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两者分属于智识与情感的范畴,自明重在知,自强重于行,教育的真谛在于知行合一。

潘光旦的新人文思想,不仅推动了西方学术理论和方法与中国国学和国情的结合,而且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学科发展和文化自信作出了贡献。

 

月落乌啼霜满天

茶馆

茶馆,在我们眼中只是彼此唠家常,谈山海经的地方。谁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会问题!除非有一位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师使它“活”起来,否则茶馆依旧会是那样的平庸无奇,永远不会有更深的意义。而那位大师便是老舍,他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的语言绽放生命的炫彩,让它成为真正的艺术品,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有力的讽刺度,深刻地体现了人们在旧社会时的生活、背景,深刻的讽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三个时代对人们的欺压,及三个时代统治的黑暗,真实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正本相。《茶馆》也成为了老舍个人漫长创作生涯中的高峰,也是五十六十年代剧作界的高峰,是前辈作家中少见的后期超过前期的高峰。

以老舍先生独一无二的创作手法,使全剧显得干净、简洁。它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是时间变迁,同时也是历史变迁。用人物来表现年代,同时又把年代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二者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成为中国旧时代的一个缩影,让人以看“历史剧”的眼光来评审。三教九流市场汇集地的茶馆,仍有几位核心人物始终贯穿其中,例如茶馆掌柜王利发,胆儿小的松二爷,十分爱国并胸怀正义常四爷等等。茶客间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他们之间的谈话使人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

《茶馆》中语言的精妙运用,同样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里茶客的东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语言的精华,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淀。它们多彩而不杂乱,节奏明快又一气呵成。这使得第一幕成为全剧的高峰,后边两幕也是由第一幕而来,托着衬着第一幕构成整部戏。

但是,老舍先生的《茶馆》,并不像曹禺先生代表作《雷雨》一样,在舞台上演了半个多世纪,《茶馆》低调的很,仅有一个电影演员剧团,算是业余演话剧,排过,在郊区剧场也只演过一两场。可真的艺术,无论何时,都会散发光辉。现在的《茶馆》已经成为人艺的经典保留节目,同时也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根。

希望多年以后,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一句“我们吃下午茶去!”。

 

 

播音主持:刘金龙 李  吕咸杰

责任编辑:张梦瑶

实习编辑:孟玲雪

责任审核:刘桓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