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年素光第五期
月光却与人相随
刘耀东
热爱材料研究,为企业新增效益900万元;热心公益事业,助农户销售脐橙6万余斤……这就是获评2021年度“最美大学生”的湖北学子、武汉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刘耀东。
一进入大学,刘耀东就给自己设立了明确的目标:大学四年,要在科研上有所建树。得益于学院的全员导师制,大一时,他就跟随徐慢教授的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参与高性能碳化硅陶瓷膜应用领域的相关研究,由此开启了他的绿色科研之路。近百个日夜连续奋战,刘耀东和团队应用重结晶和反应烧结结合的技术,高温烧结制备出了碳化硅陶瓷膜,制出的陶瓷膜具有耐酸碱、耐高温、通量大、易清洗等优异性能。他还带领团队开发了系列碳化硅陶瓷膜组件、反冲洗系统以及膜成套设备。
在这个过程中,刘耀东与团队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1项、公开发明专利3项,制备的陶瓷膜经国家陶瓷中心检测,各项性能指标均可对标国际领先品牌。部分应用设备已进入中试阶段,在多家企业进行应用,成果转化率达到90%,为企业新增效益900万元。“能够为祖国的绿水青山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是我作为一名材料人的初心和使命。”刘耀东说。
刘耀东告诉记者,大学生活“没有一天闲下来”。眼下,他已成功免试推荐至华中科技大学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将参与到新的5G通信材料器件的科研工作中。对于未来,刘耀东内心无比坚定:“我会继续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努力地发光发热。”
湖光秋月两相和
华东师范大学承办兆易创新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承办兆易创新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对出席启动仪式的领导、嘉宾和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对支持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和研究生培养的上级单位、兄弟单位、专家、企业表示感谢。周傲英表示,学校全面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聚焦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强化卓越学术、创新实践引领,推动落实卓越育人工作。此次竞赛对推动研究生教育评价和育人模式改革、搭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赵瑜代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向为本次大赛举办付出辛苦努力的各方领导、老师和同学表示敬意和感谢。她提到,“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助力国家急需、重点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创办十年来,得到了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研究生教育战线的高度认可。“鼓励办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写入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研究生教育领域重要评估评审已将大赛获奖成果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志性成果。2022年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将筹备、新增3项主题赛事,为更多研究生学子提供高水平竞技平台,以大赛为契机和动力,进一步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为服务国家产业战略需求与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曹学勤代表中国电子学会对2022研电赛上海赛区的开幕表示祝贺。她指出,上海赛区设立五年来,紧跟时代步伐,广泛凝聚需求,创新竞赛组织模式,优化常态化联络机制,组织凝聚力、竞赛影响力持续提升,以优异的赛事成绩,展示了上海赛区人才培养的优秀成果。在当下这一特殊时期,大赛的启动彰显了上海赛区的责任和担当。曹学勤预祝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暨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上海赛区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参赛师生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事业中取得更大成就。
清风明月满蓬莱
刘道玉
贝多芬在即将失聪时,曾写下这段文字:“我决心扫除一切障碍,我相信命运不会抛弃我,我要充分估计自己的力量,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指向的命运,恰似一位八十九岁老人的人生写照:在革命的年代,他随洪流浮沉;在改革的年代,他是创造教育奇迹的中国最年轻校长;在奇迹被中断后,他生不愿封万户侯,以三十年如一日的思考和写作,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就是武汉大学永远的校长——刘道玉先生。
1933年,刘道雨生于湖北枣阳一个典型的农家,排行老三。他6岁放牛,8岁念私塾,先生为他改名道玉。他后来的笔名是路石,这种自谦恰正如一则奇妙的人生预言——当一块美玉甘做铺路石,必有无数人通过它走向真理。幼年教育造就了他淳朴善良、勤于思考的品质。他自小以诺贝尔为偶像,立志成为大科学家,到哪里成绩都是拔尖。
少年刘道玉满怀激情,渴望报效国家。尽管对现实有困惑,他仍竭力做正确的事。大学期间参加抗洪,他带病坚守大堤。为了多学知识,他偷偷向老右派请教,去地摊上淘俄英教材。1959年,作为优秀毕业生的刘道玉被选派留学苏联。出国前的新年,他与妻子新婚,恰逢三年困难,招待宾客的喜宴,是从特殊渠道买来的一锅糖水萝卜汤。
1977年,刘道玉被借调到教育部,参与冤假错案平反、高考制度重建。持续两年的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导致他重病住院。大病初愈,他拒绝了高教司司长的职位,回到与他一样饱受摧残的武大,誓要重铸母校的辉煌。对大学里狂热反智、人才凋零的现状,他痛心疾首,又深知其弊。48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享受讲师待遇,他却乐此不疲、废寝忘食——他终于获得机会一展拳脚,开始锐意改革。刘道玉率先废除政治辅导员制度,实行导师负责、学生自治。他摸索出的学分制、双学位、转学制、插班生等先进制度,被各大高校争相模仿,有的延续至今。
功成身退者沉醉往昔、遭遇挫败者怨天尤人,是人之常情。但这都不是刘道玉。老年多病的他仍在锲而不舍地「与命运搏斗」,拓展生命的新高度——他播下的种子,将会成为时代的遗产,还是爱与美德的延续?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
月落乌啼霜满天
白鹿原
读完《白鹿原》,合上那厚厚的一本书,眼前仍浮现着书中的种种人物,种种事迹。它以小小的白鹿原坡为侧面,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活史,从颠覆腐朽的清王朝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证权这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又以鲜活的农村生活为着眼点,塑造了一个个骨血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也让读者对于歌名,对人生,对于命运都作回味和深思。
小说描写了漫长浩荡的白氏家族和鹿氏家族在生活的车轱辘下的明争暗斗和兴衰胜败。白鹿原古来民风淳朴,白家和鹿家在父辈交好,本来在白鹿原上过着自食其力的躬耕生活,但是白鹿原毕竟不是桃花源,不可能脱离于历史,一波波军队和政党来了走了,上层管理者几异其人,留给人民的只有沉重的苛捐与欺压。这个时候,有的人热血上涌一心救国,有的人安分守己不为所动,有的人趁火打劫,到头来,命运却总不似自己设想。令人唏嘘中感叹命运的无常。
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等多种形式。《白鹿原》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体,以厚重的历史感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而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读了《白鹿原》就像看了很多个人生一样,从生到死,从始至终,浮浮沉沉,感觉生命很轻贱,又很贵重,在时间的洗刷下,生命之花在不断凋谢又不断交替绽放,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代代血脉相连的沉重。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时代也将永远存在着。
播音主持:刘金龙 李 解 吕咸杰
责任编辑:张梦瑶
实习编辑:孟玲雪
责任审核:刘桓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