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观寰宇
一、半梅花半飘柳絮
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矗立在法国巴黎市战神广场上,旁靠塞纳河,为举行1889年世界博览会,用以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法国政府进行建筑招标,最终确立埃菲尔铁塔。其始建于1887年1月26日,于1889年3月31日竣工,并成为当时世界最高建筑。
结构
埃菲尔铁塔的结构体系既直观又简洁:底部是分布在每边128米,长底座上的4个巨型角形倾斜柱墩,其由标高55米处的第一平台支撑着;第一平台和标高为115米的第二平台之间有4个微曲的角立柱相连;向上转化为细长的、几乎垂直的、189米高、刚性很大的方尖塔,直通顶部平台;平台上部有一个很小的拱曲屋顶和竖立的旗杆。第一、二平台间角立柱的微小曲率加强了塔身冲向云霄的感觉。所有立柱和方尖塔都采用X形抗风斜撑组成的网络桁架作为结构。全塔有着4个坚固的直伸至下卧持力土层的沉箱基础。
第一平台底部有4个跨越倾斜柱墩的大拱。它是为装饰用的,在结构受力上并不需要。这4个拱破坏了塔结构的直线性、简捷性,也损害了塔身的美观,但是这个“伪拱”已被公认为塔身外形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埃菲尔铁塔初始高度312米,现高324米,一楼高57米,占地4415平方米,二楼高115米,占地1430平方米,三楼高276米,占地250平方米。埃菲尔铁塔总重量10100吨,其中金属框架重量7300吨,建造使用2500000个铆钉和18038个铁片。从广场到二楼有五部电梯,从二楼到顶层有两部双人电梯。
特色
埃菲尔铁塔是一个很轻的结构,如果把其看作是一个实体结构,它的等价密度只有周围空气密度的7~8倍,埃菲尔铁塔塔底至第二层平台之间的塔柱内装有斜电梯,第二层平台至塔顶则设有直升电梯,楼梯和电梯依照主体结构的线形整合到结构总体中,没有生硬附加的感觉。铁塔有个格构梁架构成的支腿,它们分别支撑在基础柱墩上呈“角倾斜从第个平台到第个平台格构梁架立柱倾斜度稍正第平台往上个立柱几乎垂直,最后在塔顶收在一起。立柱由等间距的横梁联系,也就是个平台的位置。镂空的网眼状钢构架大大减轻了塔体的重量。
埃菲尔铁塔的整个塔体结构高耸伟岸,上窄下宽,给人以平衡稳定的美感。大到整个塔体、小至每一个部件在三维坐标系中均呈对称性。其基本析架元有3种,塔体众多的杆件按照构图规律进行有序的排列与组合,使众多形成了统一。同时三种析架元的使用顺序也是由下至上,逐渐简化、轻巧,合理的分配了结构构件的刚度。
二、浪花有意千里雪
乔尔丹诺·布鲁诺
布鲁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于1548年出生在意大利风景秀丽的那不勒斯附近的一个小城镇里。幼时家庭贫穷,父亲不得不把布鲁诺送到修道院去。在修道院里,布鲁诺读了很多有关数学、天文学方面的书。24岁成为牧师,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他逐渐对宗教产生怀疑。他大胆地批判《圣经》,因而冒犯了罗马教廷,只好逃出意大利,布鲁诺长期在欧洲各国漂流,到处宣传哥白尼的学说和他自己的见解,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592年,罗马教徒将他诱骗回国,并逮捕了他。刽子手们用尽种种刑罚仍无法令布鲁诺屈服。他说:“高加索的冰川,也不会冷却我心头的火焰,即使像塞尔维特那样被烧死也不反悔。”他还说:“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经过8年的残酷折磨后,公元1600年,布鲁诺被处以火刑。
布鲁诺在哲学上的突出贡献是他在继承和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汲取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哲学和自然科学成果,论证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开创了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先河。他依据当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哥白尼学说,形成了自己崭新的宇宙论。他提出并论证了宇宙无限和世界众多的思想。他认为整个宇宙是无限大的,根本就不存在固定的中心,也不存在界限。而地球只是绕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太阳也只是宇宙中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在无限的宇宙中,有无数的“世界”在产生和消亡,但作为无限的宇宙本身是永恒存在的。布鲁诺不仅抛弃了地球中心说,而且也跨过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而大大前进了一步。他还提出天地同质说,认为物质是一切自然现象共同的统一基础。
布鲁诺的一生是与旧观念决裂,同反动宗教势力搏斗,百折不挠地追求真理的一生。他赞扬哥白尼学说如同一道霞光,它的出现应当使数百年埋藏在盲目、无耻和嫉妒愚昧的黑山洞里的古代真正科学的太阳也放射光明。布鲁诺以生命捍卫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使人类对天体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
三、风定池莲自在香
印度洋岛国科摩罗景色优美,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久以来饱受疟疾困扰,5岁以下儿童是易感染人群。当地成年人每当回想起孩童时的患病经历都心有余悸,他们告诉记者,不仅病人备受疟疾折磨,他们的家庭也常因治病花销巨大而陷入困境。
当地居民梅荷亚住在科摩罗的一个山村,妹妹很小就死于疟疾。梅荷亚的小女儿3岁时也得了疟疾,这让梅荷亚非常害怕。幸运的是,中国抗疟团队的到来治好了她小女儿的病。梅荷亚后来也成为村里的一名抗疟工作者。
自2007年起,中国与科摩罗政府联合实施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取得巨大成功。2017年,科摩罗实现了疟疾零死亡。
上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被任命为中医研究院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的屠呦呦,带领科研团队克服不利条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了青蒿素。2022年是青蒿素问世50周年,半个世纪过去,青蒿素依然是全球重要的抗疟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为全球抗疟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科摩罗目前是东非地区疟疾发病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的成功,不仅让当地民众从疾病困扰中解脱出来,也让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科摩罗总统阿扎利近日向青蒿素问世50周年暨助力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际论坛视频致贺时,对青蒿素给予高度评价。
阿扎利表示,由于实施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2007年至今,科摩罗已经成功为80%以上人口清除疟原虫,疟疾发病率减少了90%以上,“该项目挽救了科摩罗疟疾患者的生命,直接或间接节省1100万美元财政支出。科摩罗疟疾发病率降低也吸引了更多旅游者,增加了国家收入。”
科摩罗发生的变化,是青蒿素治疗疟疾造福国际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提供青蒿素药品、人员培训、派遣医疗专家、建设抗疟中心等方式,中国帮助发展中国家有效应对疟疾疫情。截至2022年4月,已实施各类抗疟援助项目300多个,为30个国家援建了疟疾防治中心,向72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援外医疗队2.8万人次,举办培训班100余期,为发展中国家培训了数万名抗疟技术人员。
青蒿素书写了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生动故事。基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的中国抗疟方法和模式,已正式写入世界卫生组织的技术文件并向全球推广应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可。联合国发展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表示,几十年来,中国在对抗这种蚊媒传播的致死疾病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界卫生组织副总干事苏珊娜·雅克布认为,青蒿素为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枕上诗书闲处好
《飘》
无论原著小说,还是根据小说而改编的电影,都成为所属领域的标杆且始终无法替代,这是很少见的一种现象,但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著的《飘》做到了。尽管过去了很多年,这部作品依然经得起检验,且在时光的打磨下,越发光亮了起来。
长篇小说《飘》一经出版,便打破了美国历史上所有的出版记录,连后来翻拍的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乱世佳人》也成了至今无可替代的经典。
这种影响力,可以说是空前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此生只写了这一部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便再也无法捍卫,这也足以说明,小说本身有多么大的普世意义和文学价值。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剧情记得不再完整了,但小说所传达的思想和理念,却成了我们骨子里的一部分,影响了我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婚恋观的形成。
这也是我们至今深爱它的原因之一,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即便你不会经常想起,但一旦想起,就会有很多感慨和回忆。忍不住说声一句:我很喜欢它,它对我的影响太大了。
小说主要围绕南方种植园园主的大女儿郝思嘉展开讲述,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转折点,将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在战争前后的变化,刻画得入木三分。战争爆发以前,她是无忧无虑且天真无邪的,脑子里只想着华丽的舞会和自己喜欢的人;战争爆发以后,她无法再天真地做梦,而是要担负起整个家族的责任,逼迫自己变成一个女强人。她知道了贫穷、饥饿、流离失所、甚至是家破人亡的滋味,再也无法依赖任何人,于是在命运的沉浮中,她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活出了最强大的自己。
郝思嘉是一个传奇,同时也充满了争议,但她身上所具备的那些特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无论是爱情和婚姻方面,还是人际关系、事业和理想方面,这部小说都能给我们不同的启示。
(1):别把幻想带进爱情里,有些人没那么重要
郝思嘉一直以为自己深爱的人是艾希礼,其实不是,他不过是自己少女时代的一抹执念罢了,是她的一个梦,只是她始终不愿意醒。与其说她爱的人是艾希礼,倒不如说她爱着的是和他在一起的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战争爆发以前,是可以放肆做梦的,她什么都不缺,也从未受过苦。
但后来发生的一切改变了她,她再也回不到过去了,于是一直想着艾希礼,看到他就会觉得安慰,因为他代表着过去,代表着自己少女时代的梦想。把幻想带进爱情里,是每个人的大忌,有些人没那么重要,学不会放下也便无法放过自己,这样做又是何必呢。
(2):你不屈服于命运,命运便无法将你打垮
战争爆发以后,郝思嘉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母亲死了,父亲疯了,家园被毁了,几乎在一夜之间,她就从一个千金大小姐被迫变成一家之主。如果她不改变,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连同家人,也一同陪葬。这是她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她学会了不屈服,学会了不信命,不认命,她变得越发不择手段,一步步让自己强大起来。是她告诉我们:只要你不屈服于命运,命运就无法将你击垮。这也是整部小说,最令我们受益匪浅的地方
(3):那些伤害你的人和事,其实是来渡你的
人不经历一些事,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和承受能力,郝思嘉之所以会变成后来无坚不摧的女强人模样,是因为命运赋予了足够多的云翳。
那些伤害她的人和事,是来渡她的,不屈服,不认输,踩着他们迎难而上,反倒会因此而站在更高的位置上。
(4):别太在意别人说什么,人要懂得为自己而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女性的思想并未得到解放,她们依然是男性的陪衬和附属品,是男性的其中一个财产,但郝思嘉不信这一套,她是特立独行的,她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拼命跟男人抢生意,拼命去挣钱。对于她来说,只有钱才是安全感的来源,别人说什么不重要,好好挣钱才是正确的。懂得为自己而活得人,无论如何不会活得太差,因为你知道,你才是世界的主角。
(5):不合群,反倒是一种难得的福气
郝思嘉开始经商的时候,遭受很多流言蜚语,也遇到了重重阻力,即便后来嫁给了富可敌国的白瑞德,也从未停下过自己挣钱的脚步。她如此不合群,让她成了男人心中独特的风景,同时也让她承受巨大的压力,因为女性无法理解她,她们羡慕她、妒忌她、诋毁她、同时又想成为她。
站在风口浪尖的郝思嘉,每走一步都无比艰难,但从长远的以后来看,她的不合群是一种福气,因为这意味着,她注定不会成为平庸的大多数。
(6):懂得与时俱进,随时精修自己的内心
郝思嘉经历过战争,知道在乱世之下如何更好地生存,她意识到这一生没有谁是真正靠得住的,与其想着嫁给一个好男人,不如活成强大的自己,于是她不断地精修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在各个方面去进步。
她是懂得与时俱进的,凡事能灵活思考,随机应变,而如她一般的人很少很少,。大多数人选择故步自封,原地踏步,甚至选择逃避,拒绝面对,而他们也终究被时代所抛弃。
(7):无论任何时候,别弄丢那个真正对你好的人
小说的大结局,一直是很多读者心中的意难平,玫兰妮因难产离世,让郝思嘉失去唯一的姐妹;女儿因意外离世,成了压垮郝思嘉和瑞德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瑞德也心灰意冷,选择离开,郝思嘉再后悔也为时已晚。可以说,命运给她的打击从未停止过,只有到瑞德转身离开的那一瞬间,她才意识到自己对这个男人有多爱,只可惜,他再也不会回来了。
郝思嘉只顾着往前走,却忽略了身边真正对自己好的人,一直以来,陪着自己共度难过的都是瑞德,而她却看不清真相,伤透了他的心。别弄丢那个真正对你好的人,这可能是你一生的遗憾,他再爱你也有底线,有尊严。小说的最后郝思嘉说:“我现在不能想这件事,回到塔拉的家再去想,到时候我就能承受了,我会想办法重新把他找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整部的精髓,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希望,生命不息便奋斗不止,这唯一是郝思嘉留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结局。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这部经典的世界名著我们都没有理由错过,等你真的读了才会发现,以前没有真的读懂,是多大的遗憾。
播音主持:杨龙腾 王艺颖 刘 婷 刘金龙
责任编辑:梁总培
责任审核:王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