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21-11-26 锦瑟如歌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21-11-29浏览次数:52

 

 

锦瑟如歌

 

一、阳春三月桃花酥

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四十周年高峰论坛召开

近日,华东政法大学在长宁校区召开研究生教育四十周年高峰论坛,探讨展望十四五规划与一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以视频形式对学校研究生教育四十年进行了回顾。

四十年来,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坚定、德才兼备、专业能力突出、学术造诣深厚、实践能力出众的卓越法治和社会治理人才。校党委书记郭为禄在讲话中指出,四十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科到多科,多类型、多层次的发展,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要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四十年发展过程不容易,发展成就令人欣喜,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和中国法治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凝聚着几代华政人的辛勤努力和倾心奉献,也受惠于各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他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要坚持战略需求,勇担时代责任,要坚持改革创新,实施十四五规划。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以十九届六中全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等为指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统筹做好研究生规模、层次与结构的关系,协调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与校友的关系,发挥导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研究生教育管理重心下移,发挥学院办学的主体地位。

 纪委书记应培礼在欢迎词中代表学校向出席高峰论坛的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给予学校关心、支持和帮助的各级领导、兄弟高校、海内外校友以及社会各界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向播洒汗水与辛劳的历代华政研究生教育开拓者、建设者以及现在正耕耘不辍的学校教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学校研究生教育将继续在建设一流政法大学,建设一流法学学科、政治学学科总目标指引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二、盛夏白瓷梅子汤

谭玉娇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二十七岁的里约残奥会女子举重六十七公斤级冠军谭玉娇来到中国建筑一局有限公司,向一百多名党员和共青团员讲述自己十五年来献身体育事业的历程。

七岁那年,小谭右腿患急性骨髓炎,手术后留下严重后遗症造成肌肉萎缩。她在活蹦乱跳的年纪,成了不能跑跳、走路颠簸的残疾孩子,不能再和小伙伴们一起追逐游戏,甚至不能再上体育课。她变得自卑、胆怯,不知道人生的未来在哪里。

几年后,在一次残联组织的运动员选拔中,小谭被启蒙教练彭向荣选中,开始了举重生涯。她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训练时教练严肃地说:“当运动员首先就得学会吃苦和坚持!”

谭玉娇有了自己的梦想:成为残奥会冠军。有了奋斗目标就有了内生动力。有时,训练强度太大,手上的血泡磨破了,疼痛钻心;因为太累,吃饭时胳膊抖得连筷子都拿不住。“有时晚上趴在桌前写作业,想起吃的苦,眼泪就会不住地往下掉……”谭玉娇说。

小谭考上高中后,从学校去训练队要倒两趟公交车,用时两个多小时。同学们还在上课时,她背着书包艰难地走出校门去训练,夜色渐浓时,又匆匆赶回来继续学习。

20096月,小谭收获了人生第一个全国冠军。

三年后的伦敦残奥会,小谭第一次有机会向残奥会冠军发起冲击,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她。赛前三个月,她训练时肩部严重受伤,只好停训治疗。“我虽然在伦敦只获得了银牌,但它也见证了我一点一滴的努力。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拿到残奥会金牌!”谭玉娇说。

2016年里约残奥会,谭玉娇以打破世界纪录的绝对优势夺得六十七公斤级冠军。领奖台上,手握金灿灿的奖牌,面对飘扬的五星红旗,她用尽力气高喊:“我做到了!”残奥冠军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投身举重运动多年的小谭一直没有放弃学习,训练比赛之余坚持深造,获得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大专学历证书,并自考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2016年,她又进入北京体育大学攻读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学位。

在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谭玉娇每天上午学习专业课,下午再上两节课后去训练。休息时,她经常同远在湖南的家人发微信、视频通话,还常手划轮椅和伙伴们逛街、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安排得丰富多彩。

为了备战即将举行的全国残疾人举重锦标赛,小谭最近每天都要训练一下午,“五一”假期也不例外。

现在,谭玉娇已经把下一个目标锁定在两年后的东京残奥会。她说:“我早已不是当初只为证明自己而举重的小姑娘,‘运动员’三个字赋予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残奥会冠军举起的不仅是我的人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国家荣誉。新时代的青年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而我,就是要在赛场上,继续为国争光!”

 

三、金秋冰糖蘸雪梨

成吉思汗的八匹骏马

  我认识一位普通的牧马人,名字叫巴图,他给我讲了一个找马的故事。那年,放牧一生的巴图,决定收起马鞍子了。可就在那天夜里,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可汗。可汗问他,我那八匹白色的骏马呢?老人一下惊醒了。从第二天早上,他就开始寻找成吉思汗的八匹骏马。

  从呼伦贝尔开始,老人一站一站地走着,一个马群一个马群地询问着。二十年前的草原,手机还没有普及,但马倌们有自己的联络方式,那就是奔腾的马蹄。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过去了,巴图找到了七匹白色的骏马,每匹都和传说中的一样,黑口、黑眼、黑色的圆蹄,蹄后是一绺黄白色的毛。毛色不是雪白,而是泛着青白色,那种被称为“温都根查干”的颜色。从兴安岭到巴尔虎草原,又到了锡林郭勒,穿过乌兰察布,走遍了巴彦淖尔,踏进了苍天般辽阔的阿拉善,再也找不到最后的那匹白色骏马了。老人似乎有点绝望了。

  一位放骆驼的牧人对他讲,你去甘肃、陕北找找吧,或许正在那边吃草呢!一句话点醒了巴图,他跨上了马,向南边走去。

  路很远,巴图一路走下去。在一个路边的小饭馆,巴图询问着村民。老板仔细地看着白马的图片,大声吆喝来一个后生,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他们鹰嘴崖村就有一匹这样的马。巴图把坐骑留给了店家,随着后生进山了……

  听说有人买马,村民们都聚拢过来,把他引到一处马厩前。白马见有人来,很紧张,耳朵向后背去,发出阵阵嘶鸣。巴图仔细一看,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马。他走近白马,和它交流着,白马的神态渐渐平静下来。巴图退后,深深地跪下,向白马致意。村民们惊呆了,这世界上竟然还有人给马下跪……巴图起身走近它,轻轻地唱起了蒙古民歌《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长调飘了起来,飘过山岭,像是来自母亲草原的问候。白马发出一声长长的嘶鸣,巴图看见几滴大大的泪水从白马眼睛里滚落下来,他一把将马头搂进自己怀里。

  马的主人是个青年,后悔买了这匹马,它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犁地,只爱奔跑,主人恨不得马上把这马卖掉。但村民们不这样看,他们阻止着,喊着高价。巴图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这时,来了一位长者,问巴图到底能出多少钱。巴图告诉大家,他只有两万块钱。村民们悄悄商议了一下,同意卖马,但要他签下生死合同,因为鹰嘴崖太险,白馬过不去,只能用木杆将白马捆好,像担架一样抬过去,稍有闪失,人和马都可能跌下悬崖。生死合同签了,巴图按上了红红的手印。

  马很听话,倒在地上,村民们将它捆牢,一步一步抬向鹰嘴崖,在最难走的拐弯处,几乎是一寸一寸地挪过去……马的半个身体悬在空中。终于,挨过了崖口,大家轻轻地松开绳索,白马站了起来,抖抖身。

  告别的时刻到了,巴图将捆好的两万元掏出来,递给了马主人。马主人抽出一万元收好,另一万元退还给巴图,巴图怔在那里。马主人说,我们看出来了,它想家哩,我们陕北人厚道,不敢多要钱哩!

  巴图跨上马上路了。白马轻盈地跟在后面,突然,身后响起了一声《信天游》的吼声:“一对对白马哟天边边跑,一串串泪蛋蛋往下掉……”白马忽然长嘶一声,转身向主人跑去,像是回应,又像是告别;它在山脚前打了个转,又反身跟上了巴图,头也不回地向前疾驰。巴图没敢回头,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模糊住了双眼。

故事讲完了,我和巴图站在他的草场上,我问巴图:“为什么是你呢?”巴图看着自己的白马群,缓缓地说:“我是个马倌啊!万一可汗真的有灵魂,回到鄂尔多斯,见不到他的八匹骏马怎么办?我们该说什么呢?”

 

四、清冬奶茶火锅串串香

中国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关系

一部在越南销售的手机,或许其整体设计在中国深圳,配套芯片产自新加坡,整机装配在泰国。中国与东盟深度融合的产业链、供应链,在一部手机的生产、组装、销售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当下双方紧密关系的生动缩影。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22日迎来又一次提质升级。在当天举行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双方正式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站在“三十而立”的关键节点,此举为区域合作注入新动力。

1991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到2003年双方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如今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一词之变”的背后是双方合作的从小到大,30年间双方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此后,中国东盟合作不断提速升级。30年历程中有不少值得铭记的“高光时刻”。

一系列合作框架的顶层设计,继而带动双方经贸往来,大批接地气、惠民生的重点项目稳步实施,为1120亿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泰国榴莲、越南火龙果、菲律宾香蕉、印尼山竹等琳琅满目的东盟水果“飞”入中国寻常百姓家,变成普通民众餐桌上的“常客”。此外,中泰铁路、中老铁路、马来西亚南部铁路等中国承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也“架起”了东南亚经济腾飞的“新桥梁”。

政治安全层面,中国与东盟照顾彼此重大关切,尊重各自发展路径,以真诚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以求同存异妥处分歧和问题,共同维护和弘扬亚洲价值观。在东盟对话伙伴中,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明确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携手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等挑战,更强化了双方命运共同体意识。

经济贸易层面,从不足80亿美元到6846亿美元,中国与东盟贸易规模30年间增长约85倍;从2009年中国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到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10年一阶梯,中国与东盟实现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历史性跨越。

社会人文层面,双方互派留学生超过20万,彼此结成了200多对友好城市。新冠疫情暴发初期,东盟国家捐款捐物,为中国加油打气。东盟国家疫情反弹时,中方投桃报李,将东盟作为抗疫合作首要伙伴,迄今已向东盟十国提供超3.6亿剂疫苗,并援助大批急需的抗疫物资。双方携手抗疫,生动诠释了唇齿相依的兄弟之情、守望相助的邻里之义。

作为一衣带水、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30年来,中国与东盟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合力创造“东亚奇迹”,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双方已发展成为最全面、最具实质内涵、最为互利共赢的战略伙伴,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佳作欣赏】

接下来请欣赏“忆往事,望今朝”征文活动优秀作品,来自数教2102的《追忆》。

时间是让人猝不及防但终会以和解落下帷幕的华章。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总是会牵动人的情绪,将我带向朦胧却也真实的过去。

在我大脑固定的储存空间中,对于校园的回忆是美好的,充满感动的。现在回忆时,它不似“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般伤感,有的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温存。它不曾“独倚阑干心绪乱”,仅有“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的幸运。

少时,用稚嫩的语调朗读字还没有完全认准的课文,小小的眼睛看那眼前的一方小学教室,觉得那就是世界的全部,知识的边界。现在想想愈发觉得好笑。

再后来,过了几次生日的我,自认为已经是大孩子了,但在小升初的时候,因为要与小伙伴分开,稚气未退的我还是嚎啕大哭了起来。不过还好,以“海内存知己”为准则的我果不其然快速适应了新的校园生活。也许,上帝总是在想方设法地让我去更快的成长,却没有考虑到这个年少的信徒是否会适应。初中时期的被针对让我一度想将自己封闭起来,我也试图踮起脚尖去拥抱阳光,但没有用的,黑暗与深渊总在一次次的挫败着我的自信。就这样度过了那个荒唐的且无助的初中时代。

现在已经想不太起进入高中校园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了。我只能说,我很幸运,遇到可以谈心的同学,遇到温文尔雅的老师,在他们的鼓励与陪伴下,我参选了班级干部,代表班级参加征文活动。自此,世界对于我不再只有黑暗,它有阳光、蓝天、白云、跑道以及一张张笑脸。渐渐地,残星与黑夜闭上昏昏欲睡的眼睛,在晨空中隐退消失。

青春不散场,只怪时光太匆匆。步入大学校园,我满怀憧憬与期待。与室友也从起初的羞涩再到现在的打闹,在静谧的环境中去做着有意义的事情,这本来就是一份很令人憧憬的美好。正如我喜欢的一本书中的主人公—段嘉衍所说:“如果你有喜欢的人、或者暗恋的人。他很优秀,优秀到常人难以企及的地步,那就走到他的未来去。”以此话与君共勉。

“少年心动是仲夏夜的荒原,割不完烧不尽。长风一吹,野草就连了天。”用无限的热情去拥抱生活,过去如此,未来亦如此。

 

 

播音主持:王振康 刘金龙  

责任编辑:张梦瑶

责任审核:吕赟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