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21-03-31 橙红流年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21-04-07浏览次数:57

                           


橙红流年 第四期


【今日远方】

依法治理App过度索权是强化个人信息安全的基础

近日,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对39类常见App在使用过程中,对必要个人信息的采集类型作出了具体规定。

  当前,我国以网络安全法、民法典、刑法及其司法解释为核心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已经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不过,从相对抽象的立法条文,到具体落实在特定App应用尚存一定距离,新规通过类型化的方式,将具体应用与抽象规定相结合,对个人信息保护将起到重要抓手作用。

  互联网实践中,利用App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过度索权的情况非常普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网民协议格式条款,甚至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平台通过霸王条款,强制消费者“同意”对个人信息的无限制索取。二是以技术手段、技术迭代、大数据幌子等方式,掩盖过度获取个人信息目的,消费者维权成本很高,违法成本较低。三是大量不法App通过过度索权,形成了个人信息黑产,导致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精准诈骗、撞库窃取、人肉搜索等互联网犯罪行为屡见不鲜。

  此外,个别App平台忽视本该承担的主体责任,在个人信息采集层面、使用层面、保护层面和处分层面都存在巨大安全隐患。以往执法实践更重视个人信息的使用、保护、处分和事后处罚,忽视了个人信息违法采集的前期责任。其实,从治理成本、执法效率角度看,在个人信息采集层面治理下的功夫越大,后续风险就会变得越小。因此,新规将执法前移,从采集个人信息范围角度加大治理力度,保护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安全的治理工作不能过度依靠企业自律和事后执法处罚。平台自律应有法律法规作为基础,只有在足够具体、有效和针对性的规则面前,自律才会在个人信息保护中起到应有的效果。新规把实践中39App对个人信息索权类别,以非常简练、具体、明确的方式作出了规定,旨在督促平台尽到依法、依约采集个人信息的责任,目的在于强化平台作为信息采集者的主体责任,切实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

  各部门在对个人信息的保护监管工作中,很难逐款判断App采集个人信息范围的必要性、正当性和合法性具体边界。执法和司法都面临对个人信息采集类型、范围、边界判断困难的情况,这就导致对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多集中在事后追责,缺乏技术监管的预判。新规出台的目的就是要进行“穿透式”监管,从个人信息采集源头抓起。这就需要App设计者、开发者、经营者、所有者与使用者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落实采集类型和范围责任,明确采集的必要性、正当性,只有达到新规具体标准,才能符合合法性基本原则。换言之,如果平台没有履行新规相关标准,即便采集的信息事先“获得”了消费者同意,或没有对采集的个人信息进行滥用,也不能以此进行抗辩。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不仅列明了各类App个人信息采集类别,而且还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利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这就畅通了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监督的权利,也拓展了相关部门对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治理渠道,反过来,也更加夯实了互联网平台积极履行主体责任的必要性。


【眼盛星河】

若是人生重许愿,愿做辛勤一园丁

——记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法学院教授申卫星

申卫星,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德国科隆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莱特访问学者,德国洪堡学者。在清华大学法学院长期为本科生开设《民法总论》和《物权法》等课程,承担清华大学教改项目——“基于OBE理念的《物权法》课程重塑”,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广受同学好评,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评估中多次获得全校前5%,获得多个国家级、北京市、校级教学奖项和“首都教育先锋”称号。

    “若是人生重许愿,愿做辛勤一园丁。”从教28年来,申卫星从未忘记过他的博士导师江平先生说过的这句话。

     “我觉得当老师是天底下最美的职业。”每次迈上讲台,申卫星都全情投入,“当你在讲台上讲解、踱步,感受到学生的目光追随着你,那是最美的享受。”


浇一桶水,自己要有十桶水

申卫星开设的《民法总论》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的必修课,每一个初入明理楼的法学学子都感受过申老师的魅力。从牛马驴骡到风车磨坊,琐碎生活也能成为他讲课的丰富素材,从信息权利到器官捐献,他总能旁征博引,时事热点、项目经历中的生动案例信手拈来。申卫星讲课时爱在教室里踱步,边走边讲,声音洪亮,“在明理楼三楼讲课,坐在一楼教务办的老师都能听见。”

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位风格鲜明、学识渊博的法学教授第一次站上讲台时也会紧张。“我曾经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申卫星回忆起28年前刚刚本科毕业成为一名助教时的场景,仍觉如在眼前,“现在都记得当时的局促。”他笑言,如果要为当时的教学回忆写篇小文章,文章名字就叫《论讲台的功能:“挡住年轻教师紧张哆嗦的腿”》。

1992年从吉林大学法学院本科毕业,申卫星因本科就发表论文且获得了吉林大学最高奖——“吕振羽奖学金”而留校任教。年轻的申老师稚气未脱,便开始站在大阶梯教室前的讲台上,面对台下一百五十人的师弟师妹讲授《婚姻法》课程。“学生们见老师这样年轻,都暗自怀疑你的本事,想要挑战你。”申卫星为此准备了满满当当的备课笔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案例、知识点事无巨细,“几乎把课本都背下来了”。

初次站上讲台,申卫星一路从古代婚姻制度史向着今朝开讲,讲到“六礼”的知识点,只记得“纳采”“问名”“请期”,另外三个就怎么都想不起来。“记忆中自己把这一条记在了教案的右上角,也清楚在课本哪一页。”申卫星现在想起初上讲台的窘态还记忆犹新,“偷偷把书打开看一看,紧张得很”。

讲台下的学生听得有滋有味,一下课便追着申卫星问个不停,有些问题是备课时不曾想过的,学生的提问进一步促进了思考。年轻的申卫星一边攻读法学硕士一边承担教学任务,课余便从同学的提问、质疑与争论中提炼新问题,扩充自己的教学内容。读书与教书并行,传道授业与探索钻研兼顾。他不断丰富、充实自己的民法学知识体系,读硕士期间又发表了多篇论文,还获得了中国民法经济法学研究会的二等奖。

那时候学习写论文真是‘被逼无奈’,为了在讲台上站稳脚跟,一定得更加努力学。一堂课四十五分钟,要做到滔滔不绝,要讲得精彩,要让学生收获满满、会心一笑,只有自己学明白了,才能给学生讲清楚。”申卫星说,“教学不是‘一桶水浇一桶水’,‘十桶水浇一桶水’才差不多。”

一路走来,教学与研究已经成为申卫星生活里两条紧密缠绕的螺旋链条,互促互进。“我能够在学术上有所成长,一定要感谢我的教学生涯,教学需求是我的学术起点。”申卫星始终认为,教师做科研、写文章,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是以追求更高教学质量为现实动力。“大学应当首先是教学机构,大学的核心任务也是人才培养。”

28年过去,如今的申卫星在讲台上早已游刃有余。走进法学院《民法总论》的课堂,申卫星不带课本,同样的内容每次课都不完全相同,受到同学启发便就地发挥,随即展开新一轮剖析与升华。这种熟稔和博学背后,始终有厚厚一沓备课笔记在支撑,《民法总论》的助教常常在凌晨收到申卫星新修订好的课件,昨天刚发生的事第二天就被写进了课堂材料。

    “教的过程是把学来的变成自己的,重新用自己的思路去表达和整理知识。”“教学相长”,不管是在教室里还是人生中,申卫星都在与学生彼此促进,也彼此成就。

    “我就是喜欢当一辈子老师,学生的微笑是对我最大的奖赏。”申卫星提起教书就眉飞色舞,讲起学生结束居家学习、重返校园的这一学期,他笑称,“终于又见到真人,简直要讲飞了,讲完中午饭都顾不上吃,整个人开心得要命”。

《民法总论》的课堂上,申卫星画满了一黑板的思维导图,“爱人如己”四个字刚正有力地写在黑板中间。讲台上他来回踱步,学生的思绪跟着他的讲述从书本飞向大千世界,在字字法条中盖起法学知识的大厦。


【蔷薇细嗅】

浙大简介

浙江大学,简称“浙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首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11工程”、“985工程”,为九校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新工科教育国际联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大学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浙大历史

学校前身是创立于1897年求是书院,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国立浙江大学。1937年浙江大学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中国科学院和其他高校,主体部分在杭州重组为若干所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


【青春不贩卖】

Office高级应用赛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及“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等讲话精神,引导高校在校生学习掌握计算机与互联网知识,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为未来求职就业和生活学习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推动各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经研究,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决定举办全国高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


1)比赛科目:

Word 高级应用赛

Excel 高级应用赛

PowerPoint 高级应用赛


2)参赛规则:

1.参赛对象

大赛的参赛对象是高校所有专业的在校生。

2.参赛费用

参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科或者多科参赛。参赛者需缴纳报名、考试及评审费用共60/科。费用用于大赛系统开发、专家评审、获奖证书采购、寄送等。

决赛不再另行收费。

3.命题范围

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计算机概述、信息表述与存储、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病毒及其防治、因特网基础及应用)、Word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及操作、Excel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及操作、PowerPoint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及操作。

各参赛科目分开比赛,题目根据所选语种系统自动生成。

4.题型设置及比赛时长

区域赛题型为:判断题、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基础操作题。区域赛时长为60分钟。

决赛题型为:选择题、基础操作题、综合操作题、提高题。决赛时长为90分钟。


【诗画四年】

今天想和小伙伴分享《圣经》里的一句话: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就够了。今天的烦恼解决了就很知足了,哪有什么一帆风顺,有的是窗外的阳光和心里的小星星。



 播音主持:相鑫淼 王艺颖 李  解 尹佳菲

责任编辑:宋莹娇 贾博涵

责任审核:芦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