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20-12-23 校园内外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20-12-24浏览次数:35

 

 

校园内外 第十五期

 

 

一、青年热点

构建终身学习账户,长三角学分银行正式运行

近日,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在上海开放大学成立,这也标志着长三角学分银行正式运行,并进入深入实施阶段。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点协作项目之一,“长三角地区开放教育学分银行”对服务长三角地区终身学习区域联动机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长三角学分银行管理委员会作为长三角学分银行的决策机构,负责审定长三角学分银行建设方案和发展规划,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对长三角学分银行构建与运行进行宏观指导与决策。一市三省会根据建设规划,依托长三角学分银行的平台,以更高站位、更宽领域、更高质量、更深协同来推进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携手打造全球卓越的教育区域创新共同体。

长三角学分银行会先行以开放教育为主展开学分认定、存储和使用,未来会逐步的延伸到所有的学习类型,包括学历非学历教育的学分,都可以存储到学分银行里。

“长三角学分银行是面向三省一市学习者,以终身教育体系中各类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和转换服务平台,通过跨地区服务平台,实现学分银行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这样一份记录,汇聚在一起,本身就构建成了终身学习账户。

长三角学分银行预计2021年将正式对外开放。基于每一个终身学习账户,未来,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等,为学习者进行学习评估,推荐职业规划等。

 

智能服务“适老化”程度低,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过数字鸿沟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深度普及,社会公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改变,很多社会公共服务都搬到了网上,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办各种事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与此同时,一部分老年人因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被挡在了互联网之外,不仅无法享受智能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反而造成了一定困扰。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让他们能够跟大多数人一样,充分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是摆在有关部门、企业、社会面前的一道现实课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四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6月,我国60岁以上的网民数量仅有约0.97亿人。这意味着,我国还有许多老年人仍处于互联网之外。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服务搬到网上,线下办理途径不断萎缩甚至消失,老年人的处境和呼声,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关注。

造成老年人与现代社会之间“数字鸿沟”的原因,既有老年人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一些地方、部门对社会公共服务缺乏全面考虑的因素。

有科学研究表明,随着衰老程度增加,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在下降,老年人在学习新事物方面存在不小困难。

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数字鸿沟”问题,2020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要针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困难,组织行业培训机构和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化应用的操作能力;鼓励亲友、村委会、老年协会等为老年人运用智能化产品提供相应帮助;引导厂商针对老年人常用的产品功能,设计制作专门的简易使用手册和视频教程。

同时,2020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联制定下发《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信息无障碍法规制度建设,加快推广便利普惠的电信服务,扩大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供给,加快推动互联网无障碍化普及等7项主要任务。

另外,国务院办公厅11月发布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医疗、社保、民政等高频服务事项,应保留线下办理渠道,并向基层延伸,为老年人提供便捷服务。

针对老年人就医问题,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创新服务方式“两条腿”走路原则,在使用智能技术的同时,医疗卫生机构还要保留传统的服务方式,同时要配备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工等,现场为老年人服务。

 

二、育人先锋

沈云芳,一曲遏行云,红豆南国芳

2018年初,华南理工大学的一群年轻学子与广州粤剧院的艺术家们联手,共同完成了一场精彩的粤剧专场演出。

他们演绎了《荔枝颂》《红梅赞》《唐伯虎点秋香》等经典粤曲。荔枝的甜美与红梅的孤傲在丝竹和锣鼓的伴奏中声声入耳;风流才子唐伯虎的表演令现场观众忍俊不禁……腾跃空翻、舞刀耍枪,现场令人眼花缭乱,一改不少人对粤剧古老沉闷的刻板印象。参与其中的是华南理工大学粤剧艺术传承基地的学生,而让大家聚在一起的是基地负责人艺术学院的沈云芳教授。

早在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粤剧艺术传承基地被列为教育部在广东省唯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培育项目。不久后,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公示结束,基地成功入选。一路走来,沈云芳黑亮的眼睛闪烁着欣喜与笑意......

沈云芳说:“在逐渐融入这座城市后,我才体会到粤剧的深邃。这是一种底蕴深厚的文化、精雕细琢的艺术,也是广东人日复一日的生活方式,你可以在游人如织的公园里、清幽的山中、小巷深处和她相遇。

粤剧是一种文化气息,她在眼前,又在远方。在这个意义上,粤剧文化便是岭南人的精神。粤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元素,唱词的格律、押韵,充满了无尽的美感。而音调的抑扬顿挫,又娓娓道来戏中人丰富细腻的心绪。盈盈水袖间,云鬓花颜中,舞不尽的是生旦净末丑,道不尽的是世间悲欢情。从此,沈云芳便与粤剧结缘,每当粤曲响起,那些属于旧时的姹紫嫣红便顿时鲜活起来。

作为师者,沈云芳希望以布道之心把传统文化之美传递给他人。“这种美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状态,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原动力。”她决定为这份赏心悦目的美而奔走,而表达。

机会终于来了。2017年初,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学校成立粤剧艺术传承基地,以欣赏-参与表演-再培养-创新为思路,在提高大学生传统艺术修养的同时,为他们鉴赏、传承、推广粤剧艺术打开一扇窗户。

沈云芳和基地的同事们从激发学生兴趣着手,试图探索年轻人乐于接受的方式,他们依照青年人的审美设置相关内容,通过演出、讲座等形式开展一系列活动。“建立起来对粤剧的喜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年轻人真正喜欢粤剧、愿意去交流探讨的人群并不多。”

沈云芳积极联系广州粤剧院,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共同推动粤剧艺术的保护、传承和推广,粤剧院派出优秀演员为传承小组的学生进行现场授课,开展从唱腔到表演身段、从丝竹到锣鼓乐的系统性教学和训练。并先后开设《粤剧艺术赏析》《唱腔与身段表演》《粤剧传统锣鼓表演》等选修课。热爱唱粤曲、但从未演过戏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广州粤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们一字一句、一招一式的详细指导。

“走进传统文化,就是寻找每一个自我的过程,其实就是希望大家多停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去找到和追寻那个最初的自己。”身着墨绿百褶裙的沈云芳,身躯娇小却让人不可小觑,言语间、举手投足间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力量。她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对文化传播审视和思考的过程。“文化传播是一份使命,一份情怀,也是一种乐趣,一种责任。我们要做的,是在保留传统基因的基础上,重点激活艺术作品的生命力,让学生真正得到美的享受。”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内心的观照和对心性的感悟,对人内心本源的追求,有利于提升自我修养、涵养心灵,塑造人格。本着这样一种信念,无论是粤剧艺术传承基地工作,还是传统音乐的教学研究工作,沈云芳都全身心投入,希望以自己传播文化的行动影响一届届学生,让学生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出去,从而激发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

“沈老师希望我们内心丰盈,同时也要积极行动,她建议我们立足于着眼于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点,钻深挖透,然后由此辐射开来,不断扩大文化研究的疆域。”研究生梁懿琦的论文在首届全国“华乐杯·中国民族器乐作品评论征文”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她很庆幸自己能遇上沈云芳老师。每一次深入的探讨,每一回充分的思想交流,都成为梁懿琦难忘而温馨的回忆,使她在文化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沈云芳注重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进行启发和引导,给予学生极大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鼓励他们拓展研究视野,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道路。

沈云芳在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中悠然地完善自己的志趣和性情,形成了谦和而质朴的人生态度。生活中,她对学生关怀备至,一点一滴总关情,于细微处打动学生。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学生浸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在生活点点滴滴中感悟它、领会它。“她让我们变得更加尚善逐美,向上求真,她博学、开朗,充满真性情,经常跟我们分享她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哲学,鼓励我们每个学生找到自己认为的最好的精神状态。”学生邓淼说。

沉浸在研究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世界里,发过如许的光和热,生命可以得到更自如的安放。沈云芳说:“无论粤剧还是传统音乐,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们穿过光阴隧道,历经波折并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代代人珍视、守护的结果。从事艺术工作的我们,更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信心,不仅传承传统,同时也让传统文化成为这个时代的符号之一。”

 

三、竞赛前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举办“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

为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弘扬宪法精神,根据2020年全国宪法宣传周的工作安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以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为主题,先后开展了庭审进校园、青研社理论沙龙、中小学校园普法等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作为宪法宣传周的预热活动,“庭审进校园”活动成功举办。本活动由法学院志愿者协会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联合主办,现场的同学聚精会神地关注庭审进程,感受法律的庄严,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的熏陶。

法学院志愿者协会“校园普法行”法律服务队来到棋盘街小学、光谷第三小学、傅家坡小学,开展以“学习根本大法,争做守法少年”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活动和校园普法活动。

另外,法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研习社举办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沙龙活动,青研社成员在主题汇报、交流讨论中进一步了解宪法知识、体悟宪法精神。

法学院志愿者协会“巾帼维权”社区法律服务队发表了名为《以宪法之名,维民众之声》的宪法日主题推文,向广大同学与群众普及宪法知识,深入介绍宪法对公民权益的保障作用。

此外,法学院志愿者协会“壹心”志愿服务队在南湖校区五羊广场举办了“宪法日暨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志愿活动。活动宣传了宪法中的环保理念,拉近了宪法与民众的距离,有效增强了民众的宪法意识和环保意识。

法学院“爱心同行”法律服务队携手青春·和谐信访法律服务队,为武汉商学院的同学作了线上普法宣讲活动。本活动让同学们在接触宪法、学习宪法的过程中,了解宪法历史和宪法精神,体会宪法对公民权利的保障,进一步宣传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团委组织全院103个团支部、近5000名团员,开展了以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全院团支部积极参与,以线下汇报、线上交流、主题展演、理论学习等各种形式,实现了宪法宣传的全覆盖。

在本次宪法宣传周活动中,法学院在校内外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有力促进了法治校园建设。今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会继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进机关、进社区、进小区、进网络,把宪法精神内化为个人理想追求,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贡献青春力量。

 

四、院校趣闻

中国高校有哪些历史趣事?大学,一个能够发生许多神奇事情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中国高校都有哪些历史趣事!

 

武汉大学

1983年,武汉大学举办70周年校庆;1993年,武汉大学举办100周年校庆;2013年,武汉大学举办120周年校庆。武汉大学用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其它高校三十年的历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校徽正中间是一棵松树,叫六朝松,据说是一千多年前梁武帝亲手种下的。但这棵松树其实不在南大校园内,而在东南大学内,因为东南大学四牌校区才是以前国立中央和国立南大的校区,南大目前的鼓楼校区,其实是以前金陵大学的校区。

 

中山大学

广东虽大,但是却没有“广东大学”,其实当年的国立广东大学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才改名为中山大学。但是中山大学被很多北方人误以为是中山市的大学,跟深圳大学、汕头大学一样。可惜,中山大学在珠海、广州、深圳都有校区,唯独不在中山,所以就有了中山大学不在中山的说法。

 

东华大学

中国纺织大学曾经想改名:华东大学,被教育部否定了。于是当时的校领导把“华东”两字颠倒过来:“东华大学”报了上去。所以中国著名的211工程重点野鸡大学:东华大学诞生了。听说当年暑假,是校长自己一个人拍脑袋决策的,学生和老师们一回到学校,发现学校的名字突然变了,大家都傻了,怀疑是不是走错学校了。国字头换野鸡,仅此一家。

 

复旦大学

当年的南洋工学,今天的闵行村男子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学贯中西,聘请的文科教员多是封建教师。1902年教师郭镇瀛借口讲台上放的空墨水瓶是羞辱他腹中无墨大怒,宣布开除全班学生,引发师生对立,班主任蔡元培率领一百多学生愤然离校。离校以后,部分学生经蔡元培介绍,去了天主教神父马相伯处求学,马相伯于是在教会资助下在1903年成立震旦公学。1905年,教会意图将震旦改为教会学校,引发师生对立,学生退学,马相伯率中国教员辞职,另办学校。此校以复兴震旦为宗旨,故取名复旦公学,即今天的五角场文秘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

作为一个喜欢开分基地的学校,哈工大同时占据中国最北,最东,最南985的位置。所以,什么时候开拉萨分校?

 

 

播音主持:赵婷婷 尹青青 薛喜日 刘泽平 陈洁琦 王怡鑫 王艺颖 孙艺佳
责任编辑:宋莹娇
责任审核: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