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内外 第十三期
青年热点
嫦娥五号秘籍,两吨多的胖小伙如何“追上”小姑娘
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也是跨越38万公里的首次“太空牵手”。
在环月轨道运行的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体重达2.3吨左右,如何和体重仅有400公斤左右的上升器成功“牵手”?来看嫦娥五号探测器的专属秘籍。
12月1日,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顺利落月,开展“挖土”和封装工作。与此同时,轨返组合体则在环月轨道上继续飞行,安静、耐心地等待与装载月壤的上升器再次见面。
重达2.3吨的小胖子,轨返组合体一边数着星星,一边算着与上升器再次见面的日子,在两天时间内完成4次调相控制,在月球圆形轨道上“哼哧哼哧”地完成长跑。胖小伙很有耐心,在与上升器再次见面前, 作好最充分的准备,力争以最帅气的姿态等待上升器的到来。
体重有800公斤左右的小姑娘,上升器在上升过程中成功“瘦身”到400公斤左右,以更苗条的身姿冲入环月椭圆轨道。小姑娘通过与轨返组合体之间巧妙的沟通方式,远程导引,进行4次轨道控制,进入环月圆轨道上,在预定的交班点,停留在轨返组合体前方50公里处。
在进入到交班点后的4个小时,轨返组合体就开始用更加亲近的沟通方式,近程导引与上升器进行沟通,双方通过自己携带的敏感器,即微波雷达互换信息,轨返组合体开始主动向上升器靠近。看到心仪的对象出现时,小胖子轨返组合体有些激动,但仍竭力让自己冷静下来,分步骤、分阶段地向上升器靠拢。
轨返组合体为自己设置了4个停泊点,分别来观察自己与上升器的姿态和状态,是否一切是按照预期方案进行,50公里、5公里、1公里、100米,每一次停泊观察,都是对最终靠近时间和地点的精确把握。越到最后,轨返组合体反而更加冷静,飞快进行精准计算和调整。
小胖子能有如今冷静精准的判断,来源于中国航天在交会对接方面的深厚积累。在中国太空探索的历程中,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正在快速发展。2012年6月,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成功,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2013年6月,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顺利进行了一次自动交会对接和一次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
这些都标志着我国近地轨道交会对接技术的成熟。飞船是在近地轨道上完成与空间站的交会对接,通信距离相对较近,并且能够得到导航卫星的定位帮助,地面控制的精度更高。
而这一次,嫦娥五号轨返组合体要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上“追逐”上升器,这就对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轨道返回组合体要能够适应更大的偏差,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全自主地做出向“心仪对象”靠近的各个决策,这不仅是国内首次,也是国际首次。
载人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是在近地轨道上采用撞击式的方法完成,此次小胖子却要采用更加浪漫的方式,与上升器“牵手”对接。轨返组合体身上安装了3个对接机构主动件,又称为“抱爪”,在运动过程中完全贴近上升器,主动用“抱爪”紧扣上升器身上的对接机构被动件,将上升器“拉入怀中”,完成这次亲密的“抱紧式”交会对接。
轨返组合体重达2.3吨,在运行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将身姿轻盈的上升器“撞飞”,这需要小胖子对于速度、位置都有极为细致的把握,对微重力环境、热环境等有极为细心的考虑,用极高的控制精度来保证任务的完成。
专家表示,不仅交会对接的过程精巧细致,交会对接的产品设计也极为精密。在多器之间月球样品的通畅转移,对各分系统的设计精度、装配精度和制造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指标分配时,装配精度要达到毫米级,制造精度要达到微米级。为此,研制团队要攻克装配环节多、精度测量难、精度调整要求高等难关。仅以样品舱的舱盖为例,产品经历了总体设计部机构分系统团队的8年打磨,堪称嫦娥五号探测器的“终极藏宝箱”。
现在,两吨多重的胖小伙儿已经追上了心仪的小姑娘。后续,让我们一起期待嫦娥五号探测器携带月球“土特产”重新回到地球的怀抱。
雄安电网实现北斗技术应用全覆盖
近日,雄安新区18座变电站、354条配网线路及600余组故障指示器已全部应用北斗技术,实现了雄安电网北斗技术应用全覆盖。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开通,利用北斗信息技术提供的高精度定位、导航和授时授频服务,为电网调度、智能巡检、物资运输等各专业领域提供了极大便利。
“雄安电网各专业现已实现北斗技术全面应用,有效提升雄安电网智能化水平,为建设雄安国际领先的数字化主动配电网打下坚实基础。这是雄安新区‘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创新指引,也是为实现国家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和自主可控的生动实践。”
地理信息技术在和其它行业和技术的融合中拥有着巨大潜力和广泛的空间,正在催生一批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这次地理信息技术在雄安电网建设中的成功实现,为行业的融合应用树立了典范。
截至目前,中国国家电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已完成河北南网全部31座北斗基准站建设及北斗综合服务平台部署工作,建成基建人员安全管控、孪生电子围栏、变电站地空一体化自主巡检等19个应用场景,涉及29类北斗终端设备。
育人先锋
班慧勇,以赛促教,焕发清华之“格”
还有120秒!
20分钟的时间限制马上就要到了。讲台上,年轻的教师仍在自然流畅地进行着课程内容的讲授,他的眼神在板书、教具和听众间自如切换,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计时器上飞速更新的数字。
最后2秒,结束语的尾音圆满落下,下课、鞠躬,时间刚好。
观摩室内,清华团队一颗颗紧紧揪着的心方才落下。
近日,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决赛在南京大学开赛,竞赛设文科、理科、工科等5个组别,共有来自31个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62名选手参加。经过激烈竞争和严格评审,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师班慧勇荣获工科组一等奖。
以高性能复合钢材钢结构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班慧勇,于2016年底回到母校清华土木系任教。自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教授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钢结构”及研究生前沿课程“高性能钢材与钢结构”。
本次全国青教赛,班慧勇的参赛课程即为“钢结构”。钢结构是目前土木工程领域最重要的结构形式之一,大量应用在高层、大跨等结构工程中,在当前建筑工业化和绿色建筑大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显著竞争优势和应用前景。
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低年级学生初步建立知识架构,保持知识谱系的连贯。在既往三个学期的教学中,班慧勇会从钢结构整体概念入手,进而局部解剖,探析构件、连接、节点受力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技术,最后再回到整体,与后续课程相衔接。
今年6月起,班慧勇开始全力备赛。每周两次集中演练,四位老师给出建议,每次讨论都会持续四五个小时,有时甚至进行到深夜。
“有几次结束后,我看到办公楼外路灯下教练老师们的背影,他们仍在认真讨论交流着。”班慧勇深感青教赛团队的强大支撑力,是他在参赛过程中信念与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其他时间里,班慧勇也花了大量时间准备参赛所需20讲的授课内容,厘清主线、更新思路,收集素材、策划设计。“青教赛团队的教练老师们告诉我,清华授课,强调‘内容为王’,要做到有深度、有重点,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讲课要有清华之‘格’,不仅要讲清楚知识点,还要传达一种思想,对学生有所启发。现在回头去看每一讲的第一版设计和最后一版参赛的设计,真的是完全不一样。”
“我现在也还是在一个学习的阶段。”班慧勇诚恳地说,他在教学上的成长,离不开清华对“以赛促教”的重视和长期形成的“青教赛精神”。“我很幸运,先后参加了2017年学院青教赛、2018年清华青教赛、2019年北京市青教赛和今年的全国赛,在学校、院系各位老师、特别是学校青教赛团队的支持与帮助中,课程得以被不断打磨、完善。”
结合自身教学体悟,班慧勇在与教练团队的一次次探讨学习中,进一步凝练教学经验,并总结为“把握三个关系”:一是结果和过程的关系,知识要讲结果,更要重视对过程的历史溯源和思想凝练,备课时更多挖掘原始文献,鼓励同学阅读、思考,明确得出结论的方法,授之以“渔”;二是基础和专业的关系,帮助同学们把基础和专业联系起来,需化繁为简,将复杂的对象模型化,如使用基础力学模型来应对复杂参数耦合时的学习难题。三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工科理论应联系、服务实践,对于如何在技术上避免工程事故、伦理上树立职业道德的讲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赛场上,班慧勇也正是这样实践的——通过学科交叉,进行宏观力学现象的微观机理溯源;将复杂工程对象模型化,巧用弹簧等简单模型重现复杂受力机理;结合工程热点和事故分析学习专业理论。
“这些经验,与清华‘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相契合——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培养是重点、价值塑造是提升,也是我未来长期努力的方向。”班慧勇说。
班慧勇还记得,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讲课时,他感受到的不是紧张,而是急切,急切地想要和台下每一位同学进行交流。
时至今日,班慧勇一直觉得自己“始终还是一个学习者”向前辈汲取经验、与学生教学相长。而这样的心态,也使他能够以“学生视角”看待教学,增进双向理解,扎实教学效果。未来,他将继续秉持“少一些‘给我上’,多一些‘跟我上’”的理念,不断成长,永葆清华之“格”。
竞赛前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第十八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中获佳绩
近日,第十八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以线上方式顺利进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第十八届“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中获佳绩。
本届竞赛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辩论队披荆斩棘,力克中国政法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河南大学,连胜四场,顺利晋级八强。复赛中,法学院代表队凭借严谨的逻辑、完备的法律知识、流畅的表达,战胜北京大学,进入四强。在半决赛中,法学院选手在两个小时内迅速针对对手书状进行准备,在场上表现出了理性的法律素养、张弛有度的言辞辩论,贡献出一场精彩的法庭辩论,虽惜败东道主清华大学,但仍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
最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辩论队荣获全国季军,创造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理律杯”赛事中的最佳成绩。
“理律杯”赛事是由清华大学法学院主办、台湾理律文教基金会和台湾理律法律事务所协办的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自2003年首届举办以来,每年有40余所高校参与,是目前大陆地区规模最大、参赛学校最多、最具影响力的中文模拟法庭竞赛。迄今为止,其赛题已涉及到合同法、刑法、行政法等众多法律领域,为发现、培养出色的法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辩论队近年来始终保持挺进全国八强的成绩,2020年更是首次获得季军称号,充分展现了法学院在专业知识积累、职业技能培养方面的实力。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会开展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
为迎接我国第七个国家宪法日,近日,上海财经大学法学会和法学院学生会以“维护宪法权威,加大普法力度,建设法治上海”为主题,共同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校外均覆盖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推动校内师生和校外居民集中深入学习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
12月4日清晨,同学们齐聚在春晖湖畔进行了宪法晨读活动。活动中,同学们手持宪法,目光坚定,声音洪亮。通过领读、接力读、集体朗读多种形式诵读宪法重要条文,同学们学习到了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相关知识,进一步加深了对宪法的理解。朗朗的读书声也好似驱散了寒冷的晨雾,给同学们崭新的一天送来法的力量。
12月4日中午,上财法学会和法学院学生会在绿叶步行街举办了普法宣传活动。本次步行街普法共设六个摊位,分别对应了宪法的发展历程,宪法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以及宪法的意义六个主题。各摊位形式各异,并精心设置了知识竞答和游戏互动环节,全部摊位通关盖章后即可赢得一本宪法和一次社团二课学分。除去趣味性的宪法宣传,同学们还可以体验身穿法袍与宪法合照,并签下自己的名字,满满的仪式感更加深了同学们对此次活动的印象,不少来往的同学也驻足观看。来自不同学院的同学们纷纷参与其中,现场氛围热烈,在欢声笑语中同学们也收获了许多法律知识。
为了扩大宣传范围,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学习宪法,上财法学会和法学院团学联公众号开设了宪法宣传专栏,12月1日至12月6日,每天进行宪法知识的推送更新,内容涵盖了宪法的发展历程、宪法的内容以及宪法的意义等,营造了便利、快捷的线上学法氛围。
宪法宣传周即将落幕,但是宪法精神永不落幕。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培育法治文化,上财法律人永远行走在路上。
院校趣闻
用简称来代表高校已经成为潜移默化的习惯了,那么面对如此众多的高校,简称难免会发生争议。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容易混淆的大学简称吧!
一、总有一些简称永远在“撞车”
当“东,南,西,北”和“大”相遇,怕也只有北大可以毫无争议了。
南大
因为“南大”这个简称,南京大学和南昌大学就曾闹得不可开交。2015年6月30日,《南昌大学章程》总则部分所列的第一条为:“学校名称为南昌大学,简称‘南大’”。
这一举动随即引发诸多争议,其中南京大学校友的反对意见较为强烈。因为早在2002年,南京大学注册的校名商标中就包括简称“南大”。2014年,经教育部核准的《南京大学章程》第一章总则的第二条也写明了“学校名称为南京大学,简称南大”。
常被媒体称为“南大”的还有南开大学,但教育部核准的《南开大学章程》,明确其简称为“南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南开大学校友昂首走过:我们也就不争这个南大了...
直至今日,去两校官网上查看时,发现在公开的信息中,南京大学和南昌大学还是均各自使用“南大”作为己校的简称,因此,两所“南大”也就这样同时存在着。
不过,在当时“南大”简称之争时,也有网友大开脑洞认为“南大”简称之争应该加入更多的高校选手才是,比如:
南宁大学是不是也该坐不住了?南宁大学:你叫南大,让我叫啥?网友建议叫“宁大”吧。
紧接着,“我宁夏大学不服!当初就为了照顾厦门大学,不让厦门大学叫“门大”,我都让步了!现在怎么又有人抢我“宁大”这个名号!”
下面的宁波大学都快哭了:“宁大”都不让叫,难道你们让我叫“波大”?我都没脸见人了......
汕头大学表示:你们都别争了,听得我“头大”了。复旦大学静静走过:“你头大了,我还.....”
播音主持:赵婷婷 尹青青 薛喜日 刘泽平 陈洁琦 王怡鑫 王艺颖 孙艺佳
责任编辑:宋莹娇
责任审核:李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