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20-09-16 校园内外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20-09-16浏览次数:44


校园内外 第一期


  1. 青年热点

 “一带一路”倡议是海外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理念和主张

近日,北京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显示,海外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度逐年提升,是海外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理念和主张。

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获得更多海外认知与了解。201923%的海外受访者了解该倡议,同比上升3%,海外民众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度逐年提升,是海外认知度最高的中国理念和主张。

在对“一带一路”倡议有所了解的海外受访者中,过半数认可其对地区和全球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更多发展中国家受访者认可其对个人产生的积极影响,较2018年提升8个百分点达到了61%。这些受访者中四成以上认为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和“有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合作”,是“有广阔前景的全球性公共产品”。

同时,半数以上的海外受访者期待“一带一路”倡议在贸易畅通和设施联通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受访者希望在贸易畅通方面能够“带动中国与自己国家之间的经贸发展”以及“为本国企业海外发展创造平台和机会”,在设施联通方面“推进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更多连接国与国的交通运输网络”。发展中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期待远超发达国家,其中在政策沟通、民心相通、资金融通方面,选择比例达到发达国家的两倍左右。


智库报告显示中国“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备受期待

近日,《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指出,在整体形象好感度继续上升的同时,中国“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在海外备受期待。

报告显示,2019年,海外受访民众对中国的整体印象为6.3分,较2018年提升0.1分。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形象好感度较高,达7.2分,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从年龄分布来看,海外18-35岁受访者打分最高。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各领域表现认可度均获提升,全球治理表现亮眼。2019年,中国在科技、经济、文化、安全、政治、生态等各领域参与全球治理表现的认可度均获提升,其中文化、安全领域认可度上升4个百分点,其他各领域均上升3个百分点。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中,海外受访者最为认可的三个领域为:科技、经济和文化。经济与科技并肩成为海外受访者最期待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领域。

同时,中国“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备受期待。海外受访民众认为,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应重点塑造和展示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形象、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形象和全球性的负责任大国形象。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受访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期待值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家形象不断提升的观点备受肯定。63%的海外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在过去70年整体上不断上升,其中发展中国家受访者持此观点的比例高达80%。六成以上的海外受访者认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成就,其中有高达77%的发展中国家民众认为中国70年来的发展是成功的。

报告的发布方、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介绍,本次调查在全球22个国家同步展开,受访者达11000人。与以往相比,本次调查新增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中国国家形象评价等,涵盖了对中国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国际形象的调查,更加立体、全面地呈现出国际社会对2019年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作为国家专业智库,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前身为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


  1. 育人先锋

燃赤心以奉献 恒兀兀以穷年

谢道昕,中国科学院新当选院士、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

谢道昕用“笨鸟先飞”来形容自己的学术生涯。在他看来,勤勉是高于天赋的素质。

谈起最珍爱的事业,谢道昕目光灼灼。谢道昕团队主要从事植物激素的研究,植物激素调控植物的繁衍生息,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阐明植物激素的受体感知机制,对于揭示植物生命活动的本质、改善生态环境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九大类经典植物激素中,谢道昕和合作团队发现其中两类重要激素的受体感知机制,其中,茉莉素作为抗性激素主要调控植物抗性和育性以及衰老,而独脚金内酯则主要调控植物分枝。“植物激素领域有非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2006年,谢道昕来到清华任教。他喜欢用做好一颗“螺丝钉”来形容自己做科研的初心:"我所接触的老一辈科学家都具有深厚的爱国奉献的情怀,只要能发挥专业特长,无论戈壁大漠或深山峻岭,只要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哪里需要他们就扎根在哪里。”爱国奉献的情怀,深深灌注在他们这代人的灵魂里。“前辈科学家是我们的楷模、是我的榜样。做好一颗‘螺丝钉’,为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尽微薄之力,是自己的责任、义务和荣耀!”

谢道昕不喜欢夸大其词,亦不喜欢自我夸耀。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愚钝的人,只能以勤补拙。面对清华“一点就透”的聪明学生,他很希望同学们既有远大抱负、又能脚踏实地。“在清华这样高水平的平台,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就考虑将来找工作是没有意义的。几年后的工作去向取决于这些年你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术水平的提高、工作成就的产出,现在担心也没用,只有脚踏实地把能力提高、把工作做好,后面的路自然水到渠成。



不温不火,不作不做,致敬平凡

 “不温不火,不作不做,敬天,敬地,敬小人。”还记得这是白建军在2017年迎新典礼上送给新生们的一句话。彼时的同学们略显稚嫩和茫然,还无法参透这话里的涵义,但白建军和蔼的笑容和那娓娓道来的北大故事却让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来仍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在白建军的故事里,似乎那些平凡的普通人都有着些许闪光和伟大而值得大家学习和敬佩。在他数十载的从教时光里,似乎也时刻践行着以平凡造就非凡的人生哲学

在白建军的课堂上,学生们永远坐得满满当当,哪怕在过道、门口席地而坐也依然津津有味、饶有兴趣。不论白建军穿的是长衣大褂还是西装革履,相约一睹“白男神”的风采早已成为同学们不言而喻的默契。

白建军习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法学知识解析精简后传授给同学们,让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都能了解法律、认识法律。他总能唤起同学们求知的激情,每每在课堂上与白建军“过招”一二,都能成为同学们课后引以为豪、津津乐道的谈资。在《犯罪通论》的课堂上,白建军独创的“宫格”逻辑体系大大激活了同学们跨学科思考的能力;在《法律实证分析》的课堂上,他独辟蹊径为同学们生动展现了大样本量化实证研究方法在法学领域的良好应用;在《金融犯罪》的课堂上,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金融犯罪的法律对策,这对大家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很大帮助。现在想来,这都离不开白建军对于每一门、每一节课程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无疑成为了同学们在学生生涯收获的宝贵财富和别样记忆。

不仅如此,白建军对于每一位学生都关爱有加、倾囊相授。不论是悉心指导博士生论文还是在疫情期间为两千多名全国各地高校青年教师授课,白建军渊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与谦逊的气质总令人心生崇拜与敬意。

白建军在法学界最早采用大样本量化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持续推动了法学与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之间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这为法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领域。多年来,白建军一直没有停下探索和研究的脚步,提出了“控制犯罪控制”、中国民众的“刑法偏好”、刑事司法中的“司法潜见”等范畴;建构了“小但书”“法律适用的可预测性”等新的法学研究领域;发现了“犯罪圈的三环结构理论”“法秩序代偿现象”以及“道德冒险”“裸刑均值”等法律现象,这也都为他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

春风化雨,风雪染鬓而思想之光依然闪耀;怀瑾握瑜,阅遍世事依旧不改燕园赤子之心。多么羡慕白建军满怀喜悦地工作了一生,这也许是他从教生涯最平凡而又伟大的成就。



  1. 玩转竞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于第十届“正大杯”再创佳绩

近日,“正大杯”第十届市调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本次大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中国商业统计学会共同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承办。据统计,202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有300多人报名、60余支队伍组队参赛,报名规模位居湖北省第一、全国前列,同时其中3支队伍获得一等奖、2支队伍获得二等奖。

个人优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背后团队的支持。参赛选手的背后是统计与数学学院的教师团队和学生会在师资力量的配备和比赛的组织方面的全力支持。在师资力量配备方面,多位核心指导专家,定期开展系列辅导活动,通过案例选讲的方式针对参赛选手在文本写作、视频展示以及报告展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在比赛组织方面,统计与数学学院作为校赛组委会,从笔试到校赛、湖北省省赛、全国赛以及最终的两岸赛,全程都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在随时解决同学们所面临的问题。

也正是在一个个困难的求解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升。通过参加比赛,学生掌握了市场调查分析方法、抽样技术、统计分析等统计方法的应用,懂得了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规范,同时更提高了自身的创新和学习能力。韩爱华老师表示,很高兴看到同学们科研能力的提升,很高兴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共同的兴趣,乐于互动,能够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开展系列讨论,“也期待同学们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对于想要参加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的同学,韩爱华老师呼吁:“希望同学们尽量依托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做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在疫情期间,统计与数学学院依托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加入了学校的科研战役活动,出了系列研究报告,用调查数据为咨政建言提供依据,这也体现了同学们在疫情之下的责任担当。”



上海财经大学原创校史剧《匡时魂》顺利落幕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原创校史剧《匡时魂》于国定艺术中心正式开演,并在校内平台进行同步直播,总观看人数达3800人。本剧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活动之一,旨在展现上财精神,彰显百年名校经济匡时的宏伟理想。

《匡时魂》讲述了1921年国立上海商科大学商科迁至上海的始末。该话剧引领上财人走近历史,再现了郭秉文郭校长与上海银行公会会长陈光甫合作,同时在一批有志青年的支持下,多方筹资,最终建立上海商科大学的峥嵘历史。

该剧是由我校学生话剧团核心骨干、2011级校友曾沛之同学原创,每年由新一代上财学子重新选角、重新编导、重新排演,已连续3年为新生们上演这堂特别的情景入学教育课。今年的《匡时魂》演出导演与演职人员均为在校生,疫情期间,同学们克服难关,通过线上排练的方式精进自己的台词功底和演出技巧,并且提前返校,每天进行封闭式排演,打磨每一幕每一场的演出细节。制作精良、细节满分的服装道具,完美贴合剧情的布景音效与牵动观众内心起伏的精彩剧情,向观众重现百年前老一辈上财人曲折创业、不畏艰险的光辉岁月,体现着上财一贯坚持的匡时精神。

演出结束,由上财学生话剧团带来的这场精彩表演,为新生们在心中的上财校训“厚德博学,经济匡时”做出了最好的注解。同学们纷纷通过填写问卷星的形式,提交了自己的观剧感悟。他们表示,“厚德就是有敦厚的品德,这是为人的根基,剧中的郭秉文等人就是厚德之人,博学是学识渊博,而建立者们也是博学之人,经济匡时是经世济国匡扶时局,建立者们正是在动乱之际完成建校,通过培养商科人才来对抗资本主义外来侵略者,为挽救时局,重振中国献上一份力。经济匡时也成为上财人才培养的目的与信念,我们上财学子应该学习并牢记办校的坎坷过程,始终心怀校训,将自己培养成厚德博学之人才,同时牢记报效祖国的不变信念。”

《匡时魂》话剧演出通过重现老一辈上财人励精图治、为国献力的伟大形象,展现了上财人的家国情怀、匡时理想。“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20级上海财经大学新生们必将传承先辈精神,胸怀匡时志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院校趣闻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大不列颠高等教育的双子星。在全球范围内,这两所大学一直稳稳占据世界大学排行榜前十的宝座。两所名校无论是在教育资源的占有、优秀生源的争夺、科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还是在社会声誉的拥有等方面,都展开了全方位的激烈竞争。

  这种竞争关系延续到体育方面,

  每年一度的赛艇对抗赛正是两校较劲的最好写照。  

  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的起源很有趣。19世纪20年代,两个学校中一对都叫查尔斯的好友突发奇想,剑桥和牛津老是互相不服气,那不如搞一场划船对抗赛。

18293月,剑桥的战书率先下达。“特此挑战牛津大学,在伦敦泰晤士河进行一次8人赛艇比赛,时间定在复活节期间。 ”18296月,第一次比赛开始,牛津获胜,就此拉开了百年恩怨的序幕。

根据传统,前一年的败者就是下一年的挑战者,没有人愿意承受这种屈辱,何况是心高气傲的牛津和剑桥人。

  就这样,两个被河围绕的学府,在两位查尔斯的突发奇想下,从此与赛艇耗上了。

  为了调侃两个学校对赛艇对抗赛的痴迷和执着,

  英国媒体甚至把他们比作“泰晤士河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播音主持:尹青青 陈洁琦 孙艺佳

责任编辑:宋莹娇 张 乐

责任审核:曲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