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资百态
小资有话说
公益力量助力畅通回乡之路
近日,以“坚守初心、共谋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公益力量如何助力畅通青年人的“回家”之路、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成为这一行业最具影响力交流平台上的一个重要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众多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激发乡村内在活力和造血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乡村振兴单凭外来机构和人员的帮扶恐有治标不治本之虞,“一旦外力撤出,乡村也许会退回为原来的乡村。只有土生土长的‘在地力量’,才是让乡村生生不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但毋庸讳言的是,相对于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差,医疗、教育等资源匮乏,信息和交通相对闭塞,缺乏有效的创收途径等弊端,成为青年人回乡之路的障碍,外出务工依然是农村青壮年的主要选择。《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近2.9亿人,其中到乡外就业的农民工达1.7亿。
农村籍大学生留在城市就业的人数同样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些数据的背后,则是为数众多的“留守村”。这些仅剩下老弱病残幼的村落,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更有效地畅通“回家”之路,吸引“迷失”在异乡、甚至愿意到农村施展抱负的青年才俊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之中?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社会创新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平行论坛达成共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宜居环境改善、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和品牌创建、乡村领头雁的人才培养及“扶智”与“扶志”相结合的“头脑风暴”当是这条艰难而漫长之路的“基石”。
作为公益慈善事业的载体和连接资助方与受助方的桥梁,中国基金会汇集各方力量,深耕在这条“回家”之“路”上。
无论是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的乡村“社区营造”规划,还是福建省正荣公益基金会的“故乡农园”项目,无论是大凉山地区地标产品的开发,还是福建青创涵盖智库、资金、文化等,都在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些汇集着各方资源和爱心的公益项目,成为青年人创业的家园。而由此带来的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浓缩成一封封吸引异乡游子返乡的“家书”。
“乡村是城市之母,城与乡是血与水的交融。统筹城乡协同发展,补齐乡村这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短板,助力乡村振兴的宏大伟业,是中国社会当下共同的使命。
在“社会创新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平行论坛中,多家基金会联袂向社会发出“乡村圆梦倡议书”,呼吁“以共同的价值理念,聚合社会多元力量,各展其长,各尽其能,构建共创生态,激发乡村内生活力,让民众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谐共生,推动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苏北地区接入全国高铁网
近日,徐州至盐城高速铁路、连云港至镇江高速铁路连云港至淮安段正式开通运营。至此,江苏北部的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五个地级市实现了高速铁路互联互通,这一区域正式接入全国高铁网。
徐盐高铁西起京沪高铁徐州东站,向东经宿迁、淮安,终至新盐城站,正线长313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设徐州东、观音机场、睢宁等9座客运车站。连镇高铁连淮段北起连云港站,向南与徐盐高铁在淮安东站交汇,正线长108公里,设灌云、灌南、涟水等4座客运车站,初期运营时速250公里。
徐盐高铁、连镇高铁连淮段开通后,从盐城到徐州、北京最快分别只需1小时43分、5小时43分,从淮安到徐州、连云港、盐城分别只需63分钟、50分钟、32分钟。运营初期,将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日常线11对。
另外,徐盐铁路是江苏省内目前最长的高铁线路,横贯江苏东西部,犹如一条“金腰带”将五省通衢徐州、酒都宿迁、淮扬菜主要发源地淮安、革命老区盐城串成一线,把苏北地区经徐州连入全国高铁网络,结束了苏北高铁“无路无网”的状况。预计,随着2020年连镇高铁淮安至镇江段、盐城至南通等高铁线路的开通,苏北高铁将连点成片,形成缓解京沪高铁南段运输压力的多重通道,极大地便利沿线群众出行,有效助力苏北革命老区脱贫攻坚。
环球视线
1、 悉尼有轨电车重新开通
近日,悉尼有轨电车重新开通。悉尼有轨电车工程浩大,跨越城市南北,将为市民出行提供极大便利。有轨电车总工程历时8年,共花费29亿澳元。新开通的悉尼有轨电车最多可载客450人,相当于9辆巴士的承载人数。在上下班高峰时期,将使每小时通勤人数达到13500人。
2、首届埃及中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举行
近日,首届埃及中文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举行。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向全体埃及中文教师发出参赛邀请,共有来自18家教学单位的22名中文教师提交参赛材料。经专家评审,来自开罗大学、苏伊士大学、埃及科技大学等学校的六名埃及本土教师与来自苏伊士运河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等学校的六名中国教师参加了比赛。
3、世界最大原子破冰船“北极”号完成第一阶段航行试验
近日,世界最大原子破冰船“北极”号完成第一阶段航行试验。北极”号破冰船的建设项目代号为22220号,该船长173.3米、宽34米,排水量3.35万吨。它配备两个核反应堆,反应堆装置的功率将达到175兆瓦,可破除3米厚的冰层,是当前世界上动力最强的破冰船之一。
4、吉尔吉斯斯坦立法禁止勘探开采铀矿和钍矿
近日,吉尔吉斯斯坦禁止在吉境内勘探和开采铀矿和钍矿。至此,这一法案完成立法程序,正式成为法律。根据此法,为保护民众健康以及土地、水体和动植物安全,并确保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辐射环境安全,不得以勘探矿产资源为由,在吉境内勘探和开采铀矿和钍矿。此外,不得从境外进口含有铀、钍的原料和废料。
5、悉尼公布农历节庆典计划
近日,悉尼市政府公布农历节庆典计划,庆典从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拉开帷幕,免费演出、玲珑庙会、贺岁游乐等活动将亮相农历巷道街头派对。农历巷道街头派对将于农历大年初一在达令港中心舞台开场,汇集马来西亚鼓乐、越南流行乐、澳籍华裔音乐创作等所带来的演出。
娱乐嘉年华
1、泰国先锋艺术音乐节劲吹“环保风”
近日,泰国先锋艺术音乐节劲吹“环保风”。草地、湖泊、可回收物料搭建的舞台等,让人们在体验世界各地不同风格先锋音乐的同时,更感受到浓郁的环保气息。
本次音乐节共邀请了近80位各国音乐家、艺术家。现场除了音乐表演外,还有泰拳、瑜伽、滑板等多种形式的表演。同时,音乐节期间还设有多个工作坊展出各国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并举办约40场主题演讲,传播环保理念。
2、电影《半个喜剧》影迷见面会举办
近日,电影《半个喜剧》影迷见面会举办。
故事主要讲述了三个年轻人三种完全不同的爱情观。为了找到合适角色的演员,导演团队历经四个月的海选从近六百人中精心挑选演员阵容。在剧本的创作上,团队开启以人为“本”的新模式,追求真实体验。导演在创作中追求演员的真实反应,只提供简单的故事框架,让演员在情境中丰满角色的台词和细节。
3、电影《武圣关公》终极海报发布
近日,电影《武圣关公》终极海报发布。
本次发布的终极海报中,关公手捋胡须、威风凛凛地侧立在中央,一旁斜立的青龙偃月刀映出一个“义”字。刀的另一侧,刘备、张飞、诸葛亮、曹操四人的身姿,则成为三国群雄风貌的一种代表。
对比此前发布的先导预告片,终极预告片更侧重于宏观历史场景的表现,将关羽这个人物形象置于真实的历史氛围下,突出展现英雄人物真实独特、有血有肉的立体感,同时也显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历史厚重感。
4、音乐剧《玛蒂尔达》热演
近日,音乐剧《玛蒂尔达》热演。
该剧自从7月巡演从广东登陆后,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收获“年度最佳”“最值得二刷的音乐剧”“仿佛奇迹一般精彩”等赞誉。
《玛蒂尔达》取材自英国作家达尔的同名原著,《圆梦巨人》《查理与巧克力工厂》《飞天巨桃历险记》等都是他的作品。达尔的故事里总有孩子,因为在他笔下,童年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童话世界,也会有曲折坎坷,有邪恶和正义的对抗,有困境里痛苦的挣扎,甚至有时他创造的人物身上,会有些或暗黑或魔幻的气质。在达尔的世界观里,成长,往往是伴随着挣脱与自我救赎的一场场战斗。还未长大的读者,在那里看到的是人生更丰满、更复杂的真相,而已经长大的读者,则能够看到自己一路走来的蜕变和感悟。
科技前沿
科学家研发可自我清洁塑料薄膜
近日,加拿大科学家开发出一种可自我清洁的塑料薄膜,这种薄膜可以驱除细菌,并防止耐药性超级细菌和其他形式细菌的转移。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科学家利用纳米级表面工程学和化学技术相结合,开发出了这种塑料材料。它是透明的,经过特殊处理,可以阻挡各种细菌。
另外,该薄膜的灵感来源于耐水的荷叶,并具有微观的“皱纹”纹理,这些“皱纹”可阻挡水、血液或细菌。
这种新材料可以用于包装食品,并可以阻止生肉和食品中细菌的传播,例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研究人员说,这种材料非常耐用、柔软且制造成本低廉。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因抗药性超级细菌感染,美国每年有35000余人丧命。
中低收入国家儿童使用抗生素过度
近日,美国和瑞士的一项联合研究发现,中低收入国家的儿童从出生到5岁期间,每人平均会被开具25个抗生素处方。研究人员警告说,过量使用抗生素会危害儿童对抗致病菌的能力,并加重全球的抗生素耐药性。
研究人员结合使用医疗机构和家庭调查途径,收集了2007年至2017年间海地、肯尼亚、马拉维等8个中低收入国家5岁以下儿童的就医数据。
这项发表在新一期英国《柳叶刀传染病》杂志上的研究估算,中低收入国家每个儿童从出生到5岁的累计抗生素处方量平均达25个,这一数字相当“值得注意”。比如在乌干达,每个儿童从出生到5岁的累计抗生素处方量平均达到60个。
具体来看,约八成患有呼吸道疾病的儿童、一半患有腹泻的儿童、近三成患有疟疾的儿童都会被医生开具抗生素处方。研究人员表示,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绝大多数疾病都由病毒感染引起,这一数据显得相当高。
抗生素耐药性是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2019年全球健康面临的十大威胁之一。很多高收入国家一般每人每年两个抗生素处方就被看作是过量使用抗生素。
教育大讲堂
清华大学“科学之美”讲坛首场报告开讲
近日,清华大学“科学之美”讲坛首场报告在大礼堂开讲。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文小刚受邀作为讲坛首期报告人,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理学院院长宫鹏出席讲座并致辞。
在讲坛开幕致辞中,薛其坤提到,清华理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进入新世纪以来,清华理科继续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学科整体水平迅速提升,社会影响逐步扩大,师资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现阶段,加快建设“原创、合作、顶尖”的理学学科体系,已经成为清华理科发展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如今,学校正式发布了《清华大学关于持续深化改革 提升理科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按照“涵养学术生态,提升学科质量”的建设思路,打造富于原创、交叉合作、世界一流的清华理科新格局。
宫鹏提到,希望讲坛能够有利于提高清华理科社会影响力,营造清华理科不同学科交叉交流的氛围,推进清华理科各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也希望讲坛能使更多的社会公众领略基础科学的魅力,提升科学素质,享受科学精神。
讲座中,文小刚教授以“从材料性质的起源到基本粒子的起源”为主题,围绕“为什么液体没有形状而固体有形状?”“真空中光波所满足的麦克斯韦方程是由哪种组织结构给出来的?”“描写电子的狄拉克方程又从何而来?”三个问题循序渐进地为观众介绍了凝聚态物理中的一些新进展。整场报告以全新的视角、富有创造性地解读了材料性质和基本粒子的起源,充分展现了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思想之美。
在讲座互动环节,张富春、翁征宇、张广铭三位嘉宾围绕讲座内容作了精彩的交流分享。现场师生纷纷表示,文小刚教授的讲座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让自己对物质本源、理论物理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大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思考,踊跃地向嘉宾们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科学之美”讲坛首场报告由理学院主办,物理系承办。清华师生以及来自其他高校和单位的观众共约6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
为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清华理科新格局,清华大学推出以“涵养学术生态,提升学科质量”为核心的理科提升计划。“科学之美”讲坛是清华大学依照“双E”计划,提升影响力的一项具体举措。讲坛旨在宣扬基础科学的魅力,传承科学探索精神,提升清华理科的学术影响力。
播音主持:李玉新 相鑫淼
责任审核:巩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