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资百态
小资有话说
颐和园传统插花展开展
近日,颐和园传统插花展在颐和园开展,古画中繁花锦簇、姿态各异的插花作品从画中“走”出,借插花技师的巧手呈现在游客面前。展览截止到10月15日,游客可经颐和园西门入园,抵达畅观堂参观展览。
畅观堂内,不少游客成为了传统插花展的第一批观众,插花讲师仔细讲解花材选择、插花器具、构图技巧等,游客们近距离认识用于固定插花的剑山、七宝花留、莲蓬巢等花器,跟随插画师挑选花材,学习插花方法,在互动中拉开传统插花展的序幕。展厅内插花展示区包括书斋雅赏、中秋雅赏、重阳雅赏、花篮雅赏、春节雅赏、插花技艺6个主题展区。插花作品创作灵感均来源于《玉堂富贵图》、《四季平安吉祥如意图》、《履端集庆岁朝图》等历代20余幅古书画中的花艺形象,辅以蔬果、如意、金鱼等配件复原古画中的场景,并结合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元素,以独特的插花技法,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现代传承,在表达繁花盛放、锦绣华章美好寓意的同时,让游客了解插花技艺,领略中国传统插花之美。
插花是中国传统文化,颐和园传统插花除了沿袭传统外,还将植物、容器、配件和环境结合,形成“颐和园传统插花”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欣赏价值。此次展示插花作品的主创团队,在2019年的北京世园会上凭借精湛的技艺,多次获得插花比赛大奖。其中,瓶花作品《函海养春》荣获室内展品东方插花特等奖,盘花比赛作品《一枝一叶总关情》荣获室内展品东方插花比赛金奖。9月20日在北京世园会菊花国际竞赛插花花艺比赛中,颐和园代表队的作品《菊酒沉香》荣获了金奖。
环球视线
1、十九国科学家赴北极研究气候变化
近日,十九个国家的联合科学家团队乘坐德国“北极星”科考船前往北极。他们会在为期一年的全季节周期里,以北极为中心,展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团队途中就会在冰上布置科研观测站,科学家会轮流开展各项科学研究。这是迄今最大规模的北极科学考察项目。
2、第36届欧洲遗产日在法国落幕
近日,欧洲遗产日在法国落下帷幕。活动的主题是以文化和休闲的名义探寻历史。法国各地的博物馆、剧院、城堡、部分政府部门、学校、私人花园等,都免费向公众开放。仅在大巴黎地区,2019年就新增了120处对公众开放的场所。因为参观人数预计超过往年,很多重要的参观景点,如总统府爱丽舍宫和法国国民议会等都采取了网上提前预约的方式。
3、“2019中国节”活动在东京开幕
近日,“2019中国节”在东京代代木公园活动广场开幕。活动希望大家通过品尝口味各异的中国美食,欣赏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参加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体会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感受中日两国长期传承的传统文化纽带,了解新时代中国发展变化,从中寻找到双方新的共同价值和情感共鸣。
4、《汉字》国际巡展走进法国里昂
近日,《汉字》国际巡展走进法国里昂。本次展览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中法建交55周年,不仅展示了王羲之《兰亭集序》、陆机《平复帖》等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作品,也展示了汉字艺术在时装、珠宝等方面的艺术呈现。
5、柬埔寨旅游部将正式推出手机中文旅游软件
近日,柬埔寨政府在泰国曼谷推介手机旅游软件,为赴柬旅游的各国游客提供便利。新推出的旅游软件将提供柬埔寨各方面的旅游信息,包括景点介绍、特色旅游项目、美食指南、交通服务信息等。同时,该软件还专门设置了求助按键,这将增强游客的安全保障,提升其对在柬埔寨旅游的信心。
娱乐嘉年华
1、电影版《唐顿庄园》首映拔头筹
作别荧屏四年之后,《唐顿庄园》走上大银幕,以绝对优势力拔最新一期北美周末票房排行榜头筹。
《唐顿庄园》原为风靡一时的英国电视剧集,讲述20世纪初英国传统庄园里的人生百态。该剧集于2010年首播,至2015年共播出6季,期间收获各奖项提名数十次,并将第64届、第68届艾美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女配角;第64届、第66届、第68届艾美奖单镜头系列剧最佳发型设计;第64届、第65届艾美奖系列剧最佳音乐创作等奖项收入囊中。
另外,《唐顿庄园》虽然算得上是一部粉丝电影,但故事讲得清晰,即使没看过电视剧也毫不影响对电影剧情的理解;电影版的妆容和场景完美呈现唐顿庄园代表的英伦贵族风,再加上英式幽默和戳中怀旧心的泪点,满足了剧迷所有期待。
2、《中国机长》 万米高空首映
近日,在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的指导与顾问下,电影《中国机长》顺利地在符合安全规定的流程中举办了万米高空首映礼。
作为“中国骄傲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中国机长》改编自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的真实事件,充分体现了中国民航人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责任的精神。
影片制作方选择在飞机上做空中首映礼,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中国民航人一直在为了我们的平安出行不懈努力。这值得电影人用一部好电影来展现他们,宣传他们,让更多人认识他们。
3、第71届美国艾美奖颁奖典礼举行
近日,第71届美国艾美奖颁奖典礼在洛杉矶市中心的微软剧院举行。
颁奖典礼上,已经收官的《权力的游戏》主创重聚,成为本届艾美奖颁奖典礼的一大亮点,获得全场观众起立欢呼的待遇。以32项提名领跑的《权力的游戏》,最终把剧情类的“最佳剧集”和“最佳男配角”两大奖项收入囊中。
另外,《切尔诺贝利》、《伦敦生活》各自以三项大奖分别成为“限定剧及电视电影类”和“喜剧类”的赢家。
4、《雪人奇缘》开启40城超前观影
近日,好莱坞动画电影《雪人奇缘》在全国40座城市举行“奇幻之旅,大美中华”国庆超前观影亲子专场活动,邀请到数万名观众提前与雪人大毛踏上中华奇妙冒险之旅。
动画电影《雪人奇缘》是继《功夫熊猫3》之后,东方梦工厂与美国梦工场动画再次携手打造的一部合家欢动画电影。影片主要讲述居住在繁华都市的几个中国少年小艺、阿俊、鹏鹏偶然间发现传说中的雪人大毛,他们决定一起横跨祖国3000公里,护送它回到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同时,《雪人奇缘》不仅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当代中国的生活风貌,也传达了内敛含蓄的情感与独特的“中式家文化”。
科技前沿
科学家首次重建丹尼索瓦人容貌
以色列和西班牙科学家根据丹尼索瓦人的表观遗传信息重建了这种早期智人的容貌,这是对丹尼索瓦人骨骼解剖学特征的首次复原。
丹尼索瓦人是一支神秘的早期智人,因发现于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而得名,生活在距今约20多万年至5万年前,被认为是同时期广泛分布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的近亲。丹尼索瓦人的化石极为罕见,因此科学家对这种古人类的样貌所知甚少。
最新研究显示,丹尼索瓦人拥有56处不同于现代人和尼安德特人的解剖学特征,其中34处位于颅骨。整体来看,丹尼索瓦人可能具有与尼安德特人相似的骨骼特征,如长脸和宽阔的骨盆等,但丹尼索瓦人的颅骨比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更宽,牙弓也更长。
研究人员从丹尼索瓦人化石中提取了古脱氧核糖核酸信息,将丹尼索瓦人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数据与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数据进行比对得出上述结论。
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是脱氧核糖核酸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根据已知的人类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的不同所带来影响,研究人员进一步判断,丹尼索瓦人基因组中不同的DNA甲基化区域在骨骼解剖学上可能体现为哪些特征。
为了验证这种方法,研究人员还对已知样貌的尼安德特人和黑猩猩的骨骼形态进行了重建,结果显示准确率达85%,表明这种技术可用于重建灭绝物种的解剖学特征。
研究丹尼索瓦人的解剖学特征将提供有关人类适应性、发育、基因与环境互动以及疾病机理等相关信息。
“太极一号”第一阶段在轨测试任务完成
近日,中科院宣布,卫星在轨测试按计划有序开展,卫星状态正常,各项测试结果正常,第一阶段在轨测试任务顺利完成。作为我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该卫星被正式命名为“太极一号”。
“太极一号”的成功发射和第一阶段在轨测试任务的顺利完成,迈出了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的第一步,为我国在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奠定了基础。
“太极一号”第一阶段在轨测试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激光干涉仪位移测量精度达到百皮米量级,引力参考传感器测量精度达到地球重力加速度的百亿分之一量级,微推进器推力分辨率达到亚微牛量级。“太极一号”实现了我国迄今为止最高精度的空间激光干涉测量,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在轨无拖曳控制技术试验,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微牛级射频离子和双模霍尔电推进技术的在轨验证。
中科院从2008年开始前瞻论证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的可行性,经过多年科学前沿研究,提出了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确定了“单星、双星、三星”“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路线图,并于2018年8月在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立项实施 “太极计划”单星工程任务,启动了三步走中的第一步。“太极一号”科研团队以实现零到一的突破为己任,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勇于突破、协同创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卫星的研制任务。
引力波是物质和能量的剧烈运动和变化所产生的一种物质波。爱因斯坦一个世纪前基于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双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已在2015年首次在地面被直接观测到。引力波提供了有别于电磁波的一个全新的观测宇宙的重要窗口,成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的新的途径和手段。
不同频率引力波反映了宇宙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天体物理过程。有别于地基探测,在空间能够探测到中低频段的引力波信号,能够发现天体质量更大、距离更遥远的引力波波源,揭示更为丰富的天体物理过程。由于引力波信号极其微弱,实施空间引力波探测挑战巨大,需要突破目前人类精密测量和控制技术的极限。所涉及的核心技术包括高精度超稳激光干涉仪、引力参考传感器、超高精度无拖曳控制、微牛级推进器、超稳超静卫星平台等。“太极一号”正是瞄准这一重大科技前沿,对这些核心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进行在轨验证。
教育大讲堂
北京大学“我和我的祖国”老年艺术作品展举办
北京大学“我和我的祖国”老年艺术作品展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二层展廊开幕。
本次展览汇集了校本部和医学部百余位离退休教职工的各类艺术作品,其中包括书画作品50幅、摄影作品45幅、工艺作品25件。这些作者,或曾于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或曾坚守教辅行政岗位默默奉献,离退休后又潜心学习艺术创作,身体力行“活到老,学到老”的钻研精神。作品充分展示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展现了北大老同志与时俱进、老有所为的精神风貌,笔墨中既有浓墨重彩,也有疏朗写意;镜头里既有时代变迁,也有精彩定格;妙手下既有田园闲趣,更有蓬勃精神。变化的只是艺术形式,不变的是老同志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教育事业的初心。
本次展览由北京大学离退休工作部、关工委秘书处、医学部离退休工作处主办,燕园街道办事处、会议中心协办。该展览是离退休工作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策划筹办的系列主题活动之一,近期还将举办专题座谈会等。
长期以来,离退休工作部坚持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相统一的原则,积极推进文化养老,繁荣校园文化;通过举办主题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老同志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坚定理想信念、发挥独特优势。离退休工作部将继续以“四个注重”理念为指导,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离退休工作,为北京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安度幸福老年生活、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保障。
中国科学科技大学2019年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举办
近日,2019年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举行。来自全国101支实验展演团队齐聚合肥,为公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科学表演超级秀。
2019年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活动以“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为主题,旨在向全社会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动员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一阶段的展演汇演中,各参赛队伍按照前一天抽签顺序,分三组进行展演。首先完成大赛组委会规定的常规实验,展现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各组选手以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中有趣科学现象和生活中日常活动为切入点,表演了极具创意的自选实验,将科学知识与多种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既有经典科学实验的重新编排演绎,又有前沿科研成果的通俗形象化展示。经过激烈的角逐,每组决出10个队伍,三组共产生30个队伍参加第二阶段展演汇演。
无论是领导来宾还是评委、观众,他们纷纷对实验新颖的创意与丰富的想象力表示赞叹,为他们娴熟的科研技能和通俗化展示点赞。经过评审,活动最终产生一、二、三等奖、专项奖、优秀奖、优秀组织奖。广东科学中心和西北工业大学分别凭“我和科学有个约会——材料篇”和“从荷叶到液体橡皮泥”获得最佳实验创意奖,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黑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的“见‘圾’行事”和黑龙江省消防救援总队“逃出生天——火海奇遇记”则分别捧得最佳表演奖。广东科学中心等10家参赛单位获一等奖,重庆市科学技术局等27个单位获优秀组织奖。
上万名网友通过网络平台观看了在线直播。活动为全国科技人员搭建展示科研能力和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推动我国科普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进行了创新和有益的尝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播音主持:李玉新 尹青青
责任编辑:门朝阳 宋莹娇
责任审核:巩怡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