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19-03-04 书影横窗堪对赏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19-03-06浏览次数:29


书影横窗堪对赏


【惊鸿照影】

聂鲁达,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 “聂”的繁体字是由三只耳朵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每日你与宇宙的光》节选自《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之十四

每日你与宇宙的光一起嬉戏。

灵巧的访者,在花朵与水之间你翩然到访。

你比我手中紧握的白色的头颅,

更像每日我手中的成簇的果实。

你不像任何人,因为我爱你。

让我把你洒在众多花圈之中。

谁在南方群星里,以烟的字母写下你的名字?

喔,在你存在之前,让我忆起你往日的样子。

突然地,风在我紧闭的窗上怒嚎狂击。

天空是一张网,塞满了阴暗的鱼。

全部的风在这里逐一释放。全部。

大雨脱去她的衣服。

众鸟飞逝,逃离。

其中有一名句是:“你不像任何人,因为我爱你。”我想没有人能够抵抗这样一句情诗。恰如其十九中所写 :“你明亮的眼睛,和你的嘴角旁有着水一样的微笑。”,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情感让人无法忽视与拒绝。

如果你有深爱的人,如果你渴望和ta在一起,不妨尝试一下这样一句诗,“你不像任何人”便已足够浪漫。


【华枝春满】

桑德尔说:“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而书籍也恰在于此,以下是我们今天推出的新鲜可口书单。

本期关键词“发生在海边的故事”。

《潮骚》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著

渔歌式的纯情故事。本书讲述一个青年渔民新治在早春的一个傍晚,认识了刚从外地回来的有着健康美的姑娘初江,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相爱了。不料谣言四起,初江的父亲得知后勃然大怒,不准两人见面。不久,新治在狂涛骇浪中挽救了初江父亲的一条船,凭着他的勇猛过人最终赢得美人归。

小说贯穿了自然美与人情美的主导思想,将人物的生活、劳动、思想、感情镶嵌在大海的自然画框里,以大海寄意抒情,创造了一种自然美的独特魅力。这种美分别为生、活力和健康,通过三岛由纪夫的妙笔,出色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到灯塔去》英国作家伍尔夫著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窗”,描写的是拉姆齐教授一家和几个朋友在海滨度假生活中的一个下午和晚上,中心是晚餐。

第二部分“岁月流逝”,淡淡的几个镜头和回忆,展现了这所别墅主人因在战时无暇来度假而逐渐破败下来。而在此期间,拉姆齐家中夫人及长女先后死去,长子也在战争中阵亡。

第三部分“灯塔”,讲的是十年以后拉姆齐先生和小儿子詹姆斯、女儿卡姆乘小船去到了灯塔,实现了十年前詹姆斯的愿望。画家莉莉终于完成了十年前开始而因找不到感觉停顿下来的那幅拉姆齐夫人和小詹姆斯的画。

《书店》英国作家菲兹杰拉德著

这是一个关于“书店”,或者也可以说是关于“书”的、近乎悲情的小说。

主人公弗萝伦丝似乎是为了寻找一种叫“意义”的东西才决定在一个名为哈堡的小镇上开家书店。但是,正如“老屋”中那个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敲打鬼”一样,以加玛特夫人为代表的小镇上各个阶层的势力在有意无意间对这个书店充满了排斥甚至是敌意,就是那个图书分类工作做得极好的小姑娘克里斯汀也对所有关于书的东西充满了怨恨。最终随着一支支持弗萝伦丝及其书店的绅士布朗迪希先生的去世,书店也因此凄然关闭。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法国作家杜拉斯著

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写实作品,它以20世纪早期法属印度支那为背景,描写了移居到殖民地来的一个法国普通庭的生活:母亲深受法国官方宣传的“到殖民地发财”的影响移居到印度支那,丈夫去世后她独自一人艰难地挑起了全家的重担,最后用长期的积蓄向殖民地当局购买了一块土地进行耕种。然而这块土地每年都要受太平洋海潮之害,因此经济破产,这个家庭只能处于白人的底层。

越南西贡一些老一点的文人,谈起这本书,还会止不住热泪盈眶。因为杜拉斯在书中讲到了那些为法国修路筑坝而横遭惨死的越南民工,老人们认为杜拉斯用她的方式向那些为法国殖民者默默献身的越南人表示了敬意

【灰塔笔记】

我们之间坎坷不幸、令人痛心疾首的友谊,已经以我的身败名裂而告结束。但是,那段久远的情意却常在记忆中伴随着我,而一想到自己心中那曾经盛着爱的地方,就要永远让憎恨和苦涩、轻蔑和屈辱所占据,我就会感到深深的悲哀。你自己心中,我想,将会感到,当我孤独地卧在铁窗内服刑时,给我写信要胜过未经许可发表我的书信,或者自作主张地为我献诗;虽然这样世人将一点也不知道你的所为,不管你选择怎样充满悲哀或激情、悔恨或冷漠的言辞来回应或者叫屈。

毫无疑问这封信中所写的关于你还有我的生活,关于过去和将来,关于美好变成苦痛以及苦痛或可成为欢乐,个中很有一些东西会深深伤到你的虚荣心的。果真如此的话,那就一遍又一遍地把信重读吧,直到它将你的虚荣心除灭。

假如发现信中有什么你觉得是把你冤枉了,记住应该感谢世上竟还有什么错失,可以使人因此受到指责而蒙受冤屈。假如信中有哪怕是一段话使泪花蒙上你的眼睛,那就哭吧,像我们在狱中这样地哭吧。在这儿,白天同黑夜一样,是留给眼泪的。只有这个能救你了。假如你跑到你母亲跟前告状,就像那次告我在给罗比的信中嘲弄你那样,让她来疼你哄你,哄得你又飘飘然得意忘形起来,那你就全完了。假如你为自己找了一个虚假的借口,过不久便会找到一百个,那也就同过去的你毫无二致了。

你是不是还像在给罗比的回信中那样,说我“把卑劣的动机归咎”于你?啊!你的生活中可没有动机。你只有欲念而已。动机是理性的目标。说是在你我的友谊开始时你年纪还“很小”?你的毛病不是少不更事,而是对生活懂得太多。少男岁月如晨曦初露,如鲜花初绽,可那纯洁清澈的光辉,那纯真向往的欢乐,已被你远远抛于脑后了。你脚步飞快的,早已从“浪漫”跑到了“现实”, 迷上了这儿的阴沟以及生活在里边的东西。这就是你当初为什么会惹上麻烦,向我求助的;而我,以这个世界的眼光看是不明智的,却出于怜悯和善意出手相助。

你一定要把这封信通读,虽然信中的一词一语会让你觉得像外科医生的刀与火,叫细嫩的肌肤灼痛流血。记住,诸神眼里的傻瓜和世人眼里的傻瓜是大不一样的。艺术变革的种种方式或思想演进的种种状态、拉丁诗的华彩或元音化的希腊语那更丰富的抑扬顿挫、意大利托斯卡纳式的雕塑、伊丽莎白时代的歌调,对这些,一个人可以全然不知,但却仍然充满最美妙的智慧。真正的傻瓜,诸神用来取乐或取笑的傻瓜,是那些没有自知之明的人。这样的傻瓜,我曾经当得太久了,你也已经当得太久了。别再当下去了。


【青梅煮酒】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是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夏历的三月上巳日人们举行祓禊仪式之后,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

上巳节,节期三月初三日,又称“重三”、“春禊”。“曲水流觞”之俗,溯其源流,得从三月上巳这一古老风俗说起。

上巳,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它是我国古代一个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远在秦汉以前的周代,已有水滨祓禊之俗。朝廷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

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才确定为节。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不仅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魏晋以后,才将上巳节正式改定为夏历三月初三为春禊,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位全国军政高官,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

四海同寒食

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遍插茱萸

旧时汉族民间节日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民间采茱萸插戴头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带的,俗信能驱邪治病。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茱萸是重阳节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为重阳节俗的主要标志,因此登高会也称“茱萸会”,重阳节被称为“茱萸节”。庸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诗云:“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该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后,插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终盖过“辟邪翁”茱萸。

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记述了这一情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唐时重阳节登高茱萸插头习俗的流行。


【我寄人间】

  高中看了意大利的高品质电影《完美陌生人》,大学十分惊喜地迎来了翻拍版《来电狂响》。

在我看来两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并不完全一样。

《完美陌生人》的镜头几乎没有离开过屋子,夫妻隔阂,心理疾病,网络刺激等一系列问题的曝光像海底引爆的炸弹,让人没有办法再维持原本平静而幸福的假象。电影中说如果爱一个人,会心甘情愿为他挡下所有的子弹。我想也许他们的隐瞒也是出自于爱,对他人稀薄的爱,更多的是对自己自私的爱。因为对另一半依然存有感情,所以迟迟不肯做出决断,因为始终要先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小心翼翼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现状。人们以为盖住了虱子,就能有天长地久的繁花似锦,可当最后一层遮羞布扯开,一切丑陋暴露在天光下,所有的不堪都无所遁形。

然而最后镜头一转,相爱的夫妻,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密的兄弟,平行宇宙中的他们相安无事,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很脆弱,难得糊涂未尝不是一种智慧,毕竟是因为在意,才会隐瞒。

《来电狂响》加入了更多更积极的元素,受到伤害的女性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被家庭束缚住的离异夫妻冲破牢笼摘下面具,积累了各种怨气的家庭最终互相理解更加亲密而其中牵涉到的照顾弟弟的女主播,勤勤恳恳工作养家的外卖小哥,嘴上脾气爆实际对人还挺好的手工艺者,无不在通过屏幕传达着温暖的力量。电影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一个剧本,大家守着自己的手机,守着安稳的关系继续生活,真相明了与否似乎并不重要,灯光照亮的只有笑容。

一人千面,我们不需要看到别人所有的面目,但一定要努力发现他们的柔软善良。每个人都像一座冰山,别人能看到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一角,我们总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将自身所有的美好可劲儿往上堆,见不得人的事情一股脑往下藏,却不想一朝风暴,指不定就撞哪引发一场事故,而非要到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原来那些藏起来的部分已经这么多,给对方造成的伤害会这么大。



播音主持:许贞武 刘银凯 张 妍

责任编辑:门朝阳 战绶清 孙梦婕

责任审核:陈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