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18-12-15 多情之岸 笔下留欢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18-12-16浏览次数:34


多情之岸笔下留欢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是中国独有的文书工具,也就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笔、墨、纸、砚”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笔、墨、纸、砚”特指宣城诸葛笔、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纸、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笔墨纸砚”则特指宣笔、徽墨、宣纸、歙砚、洮砚、端砚,元代以后湖笔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作为文房四宝的故乡的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和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宣笔、徽墨、宣砚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毛笔是我国传统书法的重要工具,可以说,汉字书法是毛笔发展的产物。中国的毛笔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远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彩陶上的花纹有一些就是用毛笔绘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普遍使用毛笔,楚国叫“聿”,吴国叫“不律”,燕国叫“弗”,到了秦代才正式定名为“笔”,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据资料记载,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古墓出土了一支战国时期的毛笔,从发掘情况来看,古今毛笔的结构差不多,只是制笔的材料不同罢了。

由于毛笔不易保存,古笔的存世量稀少,因此毛笔的价值很高。2000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人物毛笔以7.05万元成交。2004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花卉纹毛笔最终成交价为60.8万元。2008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支明万历竹刻花鸟纹毛笔,更是以103万元的高价成交。

 

墨是用于书画的黑色材料。它与毛笔产生于差不多的时代,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类似的墨迹,不过那时的墨只是一种天然石墨。

我国人工墨大约始于战国时代,从那时出土的竹木简来看,那时墨的质量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随着汉代制墨规模的扩大,制墨作坊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三国时的书法家韦诞是我国记载的最早的制墨名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汉魏以后,制墨技术越来越发达,宋朝时,徽州成了全国的制墨中心。这里产的“徽墨”名扬天下,制墨名家辈出,有胡开文、曹素功等,至今仍声名不衰。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考虑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新墨。据书法家介绍,收藏者可以选择一些名家商品,比如“曹素功”墨等,通常市场价格在数百元至千元之间。

 

纸是一种重要的书写材料,它是用植物类纤维加工制作而成。在没有纸的古代,人们把文字刻在或书写在龟甲、兽骨、竹片、绢帛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这样的书写材料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为我国造纸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宋代以后,造纸技术日益提高,纸的品种也越来越多,纸张质量也得到大幅提高。

老纸的价值在2011年的保利拍卖会上,乾隆三十年的洒金发笺纸以10.64万元的高价成交。有收藏者介绍,乾隆年间老纸的高价拍出已不是新鲜事,因为古籍专场中的老宣纸拍卖结果往往都是动辄数万元。据书法家介绍,不仅是清代民国时期的宣纸价格大涨,就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距今不到30年历史的宣纸,一刀的价格也至少要在万元以上。

 

砚又称为砚台、砚池等,它是磨墨不可缺少的工具,砚一般是用石块或是耐磨材料制作的。

砚的生产年代,目前尚难确定。从考古资料记载,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研墨工具。但据《西京杂记》记载,砚是始于汉代,主要是用瓷、陶、瓦等材料制作,外形如同盘子。磨墨不是直接用手拿墨在砚上磨,而是另用一块研石,将墨压在砚台上研磨。到了唐朝,随着制砚技术的改进,就出现了石砚,并出现了名盛天下的端砚、歙砚等名砚。到了清朝时代,砚台趋渐工艺化、美术化,除了实用之外,还有了收藏、观赏的价值。

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将门出一宗的文房四宝及其衍生清供打造得百花争艳、精彩纷呈,笔之魁、墨之冠、纸之最、砚之首,开创了文房四宝的辉煌历史。虽然,使用笔墨纸砚书写历史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文房四宝仍是众多收藏家心中的宝贝,在拍卖会上炙手可热。

 

《屈原》——郭沫若

《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话剧。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婵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剧中“诬陷”和“天问”两折已为越剧经典。

剧本《屈原》中的故事极其简单,第一幕,屈原教育学生宋玉,要像橘树一样“独立不倚”,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并且通过侍女婵娟的口交代,秦国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於六百里之地予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屈原则主张“联齐抗秦”,目标是成就统一大业。第二幕,南后在楚宫内廷设计陷害屈原,假装晕倒在屈原怀里造成调戏自己的假象。楚王罢了屈原的官并且改变主张,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第三幕,屈原跑回自己家,他的愤怒被大家认为是疯了,于是乡邻为其招魂,屈原出走。第四幕,屈原路遇众人,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之下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一庙。第五幕,婵娟找到屈原,误服毒害屈原的毒酒而死,屈原逃往汉北。

纵观全剧,屈原从来没有主动做过什么事,除了骂张仪、骂南后,屈原始终是被动的,被陷害、被招魂、被囚禁、被解救……就连屈原最后出逃的方向都是卫士甲指引的。屈原在最后说:“好的,我遵从你的意思。我决心去和汉北人民一道,就做一个耕田种地的农夫吧。”计谋比不过南后,城府比不过张仪,决断比不过楚怀王,情操比不上婵娟,一个遇到突发事故便异常愤怒,愤怒到发了疯,甚至茫然无所适从的人,实在不像是一个地位显赫的政治家,无意中流露出的懦弱和无所适从更与伟大的爱国诗人形象相去甚远。

《屈原》在文学上的稚嫩似乎并不影响此剧上演造成的轰动,想当初中华剧艺社公演《屈原》的场场满座,金山、张瑞芳、白杨、顾而已等大牌在重庆国泰大剧院舞台上的熠熠星光,以及左右翼文化阵营的唇枪舌剑,国共间宣传阵地的明争暗斗……实在是热闹非凡。《屈原》作为激发爱国热情的艺术作品,时值抗战相持之时,人民的愤懑之情更容易通过话剧的形式抒发出来,屈原在《雷电颂》中发出的“爆炸了吧,爆炸了吧……”的怒吼声,一度响彻重庆的上空。后来的很多话剧都可以证明,切中时代的脉搏发出真诚的呐喊,哪怕是稚嫩的作品,仍然能够得到热情的呼应。

由于此戏的上演恰值皖南事变的第二年,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很快就被国民党认为是对政府的隐秘攻击。根据当时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发表的文章、郭沫若的自述,以及当时左翼文化人士关于此剧大量唱和的诗词来看,这个戏的演出也是共产党政治斗争的一种方式,周恩来甚至认为《屈原》演出的成败关系到重庆左翼文化运动的兴衰成败。此剧由于从一开始便涉入政治过深,当时的褒贬也都是从各自的政治立场出发评论的,甚少从纯粹的文学角度和戏剧角度来看待此剧,甚至在人物该不该遵从历史真实的地方纠缠了很久。解放后郭沫若的文学地位仅次于鲁迅,与老舍、曹禺并称为“郭老曹”三大家,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文学基石。话剧《屈原》也被认定为“散发着爱国主义豪情”的历史剧而奉为经典,更鲜有批评之声。

岁月远去,距离让我们逐渐看清一部剧作的真实眉目,使我们认识并分清一部戏的历史作用和艺术价值成为可能。一部剧作到底有多大艺术分量,它为什么在当时引起轰动而后又少人提及,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作者自己可以不知道,当时的人可以不知道,但是后人不能不知道。

 

黄佐临先生

黄佐临是我国著名戏剧、电影艺术家。1906年出生于天津,1925年去英国留学,入伯明翰大学商科,在校期间受英国著名喜剧大师萧伯纳的赞赏与鼓励,从此开始涉足戏剧。4年后回国任天津亚细亚火油公司高级职员,并在天津新书学院、南开大学任教。1935年再次赴英国留学,获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时在伦敦戏剧学馆学习导演,研究欧美戏剧、电影流派,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1938年在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后回到上海,在上海剧艺社、上海职业剧团任导演。1942年创办了“苦干剧团”,1946年秋,参加创建文华影片公司。1948年底,参加地下影剧工作者协会的筹备工作。上海解放后,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院长,195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导演了《陈毅市长》、《中国梦》等多部剧作,曾任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1994年6月去世,享年88岁。

黄佐临执导的影片大多改编自文学作品,在电影改编的创作上,他以其“本土化”和“影像化”的独特方式,将国内外的优秀文学搬上了中国的银幕。他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与改编方式,继承了他的导师、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的创作理念,反对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强调书写“社会问题”,还原生活化的情景。在电影《表》中,黄佐临既融入了师承欧洲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也迎合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带有社会改造性的意识形态,但黄佐临并不是以一种架空的、概念性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理念,而是深入到中国的现实中,取材于生活,取信于观众。他以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合理巧妙的情节设置、真实可信的影像化表现手段,重构和再造了“本土化”影像

1986年黄佐临八十大寿纪念会上,曹禺说:“佐临是中国戏剧界的权威之一,但他从不以权威自居。佐临平时清凉如水,无波无澜,甚至不像春水打皱,但他胸中始终涌动着波浪,那便是对人生、对艺术、对祖国的激情……”总结自己的一生,黄佐临用了萧伯纳的一句话:“当你离开人世间比你进入人世间有了进步,而其中有你一份力量,便可死而无憾了!”

黄佐临离开半年后,1995年1月,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正式合并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1995年10月24日,黄佐临的塑像揭幕于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草坪。现在,这一塑像安然地守候在上海市徐汇区安福路288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门口。黄佐临是话剧艺术大厦的奠基石。

1996年起,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设立“佐临话剧艺术奖”,以弘扬黄佐临倡导的“以赤子之心,不求名不求利,做终生献身于话剧事业的真诚艺术家”的精神。

大会后半程,荣广润、俞洛生、童双春、孙惠柱、熊源伟、任广智等专家、艺术家从各自角度出发,高度评价了黄佐临的“写意戏剧观”对中国话剧事业的贡献以及在世界戏剧版图上的意义。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副总裁、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则详细解说了黄佐临早在1989年发表的《振兴话剧战略构想十四条》,字字珠玑。

 

《旅行》——梁秋实

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

古人云,“一生能着几两屐?”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

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经就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携带铺盖究竟还容易办得到,但是没听说过带着床旅行的,天下的床很少没有臭虫设备的。我很怀疑一个人于整夜输血之后,第二天还有多少精神游山逛水。我有一个朋友发明了一种服装,按着他的头躯四肢的尺寸做了一件天衣无缝的睡衣,人钻在睡衣里面,只留眼前两个窟窿,和外界完全隔绝,只是那样子有些像鬼,夜晚出来曾经几乎吓死一个人!

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钻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我惋惜米尔顿所称述的中土有“挂帆之车”尚不曾坐过。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刘伶“死便埋我”,也不是准备横死。

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旅行是一种逃避,逃避人间的丑恶。“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的圈在四合房里,不必仰屋就要兴叹;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不必牛衣也要对泣。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只有那么一大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走在街上,熙熙攘攘,磕头碰脑的不是人面兽,就是可怜虫。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虽无勇气披发入山,至少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下次忍耐不住的时候,再出去旅行一次。如此的折腾几回,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如果你说路那边的一片豆田有股香味,你的伴侣也许闻不见。如果你指着远处的一件东西,你的伴侣也许是近视的,还得戴上眼镜看。”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晚,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到美国落矶山上旅行过的人告诉我,在山上若是遇见另一个旅客,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脱帽招呼,寒暄一两句。还是很有意味的一个习惯。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

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太脏,如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的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

 

 

责任编辑:张超华

播音主持:许贞武 李衍豪 王 莉

责任审核:邢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