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18-11-10 多情之岸 笔下留欢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18-11-10浏览次数:30


多情之岸 笔下留 第六期


咏柳

柳是报春的使者,杜甫有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它告诉我们杨柳是春天气息的预报员。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杨柳,形成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历代诗人以柳入题,歌咏不绝。古代的《诗经》中所写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早已成为人们吟咏的佳句。唐代以后,咏柳的诗词名篇迭出,如“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方明桃花坞”,“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等。但是在咏柳的诗词中,把柳树的柔美形象描绘得最为真切动人的,要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折柳

折柳赠别的习俗始于汉朝,“折柳”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黄图》一书,此后,“折柳”在诗文中为送别的同意语。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戴柳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戴柳有愿春色长留人间,永葆青春的含义,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愿。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柳既是容易扦插的树种,又是极易长大的速生树木,可谓生机蓬勃,戴柳又有前程发达之意。相传,黄巢起义时,曾规定戴柳为号,就是取其生机勃发、容易成功的寓意,现在我国北方及闽台地区等还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浮生拾慧——柳——黄廷法

——花鸟鱼虫天然趣,琴棋书画别有情

 “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晨起如见仙人曳裙而立。”这是贾平凹先生《生活一种》里的开篇之言。想必贾先生同五柳先生一样,也是个爱柳之人。

木本之中,柳是最易成活的树种。有“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一句为证。不经意间,是谁随手插下了一枝嫩条,不料它竟成活了,发出了青青的新芽。但是俗语里讲,柳也不是乱插的。“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子里不栽那鬼拍手。”大概都是谐其音意而言,没有科学的根据,今人不必顾及,大可随兴而栽。若求实用,可插直柳,需待若干年后,成木坚实柔腻,能做砧板,刀砍斧剁,绝无裂纹。若作观赏,可植垂柳。早春二月,它最先告诉人春的消息,让人在恍惚之中,尤未卸下沉重的冬装之即,它已“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了。

古人咏柳之作甚多,除写春之外,多喻离愁。汉代都城长安东门外的灞陵桥边绿柳堆烟,人们多于此送别亲友上路,遂折柳为赠。此后,折柳赠别成为古代一种民俗。南北朝范云有诗云:“春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桥。”李义山也有咏柳诗说:“如线如丝正牵恨,王孙归路一何遥。”张先的《江南柳》中说:“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生愁。”写的都是那种离别的场景。古人感念离愁之苦、行路之艰难,便赋予那细柔绵长的柳丝一种深沉的别意,似乎想用柳丝来系牢离人的情感。那种洒泪而别的场景想来也一定是无比动人的。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则是另一种意思。是说临行忘了带马鞭,送者遂折柳枝赠送替代。至于后来是否由此演变成了折柳送别的习俗,也不可考。

唐代白居易《杨柳枝》中的“柳袅轻风似舞腰”,和温庭筠《南歌子》的“ 娉婷似舞腰”,是以柳喻美人腰肢的。除此之外,唐宋词人还惯用柳叶喻人秀眉,如欧阳修的《长相思》:“玉如肌,柳如眉”,白居易的“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都是取柳丝的轻柔婀娜之状,喻美人的细腰美眉最为恰切之故。

较之细柳带给人的无限别意,是状其形而言,“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则是绘其色了。又如晏几道“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关情。”大约那轻柔的柳丝、碧绿的柳叶、纷飞的柳絮、堆积的柳烟,都会惹人心生离愁别恨吧!

也许那柳,是最易牵动古人愁情的事物,可惜今人已难以体验。原本夕发朝至的速度已经远远地模糊了人们的距离感,蜀道不再艰难,万山已经无阻。那轻柔绵软的柳丝,只能拂出吹面不寒的春意,再也缭绕不起人的别离之苦了。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戏剧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是这部戏剧的主人公,一位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狄斯害死了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同时又有满腔仇恨不能发泄。重大的变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父亲死后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哈姆雷特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很坚定,他打奋起反抗,哪怕以生命为代价。他对生活开始有了真正的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他对生活由充满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坚定,在磨炼的过程中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来提升自己。在磨炼中他变得坚强,变得不再犹豫,做事果断,他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最终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为了正义被奸人所害,他的愿想也就落空了。他是为正义而死的,死得伟大,但是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闻名的剧作,也是他四大悲剧中最早、最繁复而且篇幅最长的一部。该剧三幕一景中哈姆雷特有一段独白,无论原文或译作均脍炙人口。《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同时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哈姆雷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而主人公哈姆雷特最后的结局,则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个人牺牲也是作品发展的最终结局。在某种程度上,悲剧不是不幸,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美。


藏宝洞与国宝贱卖

光绪二十六年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说必然性,是因为他走进洞窟,雇用人员清理洞窟中堆积多年的淤沙,踏踏实实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只有清除淤沙,藏经洞的洞门才能显露出来。说偶然性,是因为王道士当初清除洞窟淤沙,不是为了要发现什么,而是为了保护洞窟,发现藏经洞完全是偶然的。

可以说,无论什么人发现藏经洞都是一种贡献,都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因为藏经洞的发现就预示着“敦煌学”的产生。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同样有功,而不能视为过错。至于有人说应该在某个时代发现合适,那纯粹是一种主观主义的一厢情愿。

1907年,斯坦因到来,他通过宗教精神的交流将王道士俘虏了。斯坦因说:“道士之敬奉玄奘,在石窟寺对面新建凉廊上的绘画有显明的证据,所画的都是一些很荒唐的传说……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国话向王道士述说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着他的足迹,从印度横越峻岭荒漠,以至于此的经过,他显然是为我所感动了。”

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极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了步。


道士塔(节选)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弛的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富裕,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青春的倦怠(节选)——三岛由纪夫

什么是倦怠?

所谓倦怠是非常奢侈的东西。首先,我现在没有闲工夫拥有倦怠。因为每天得忙于工作,忙于奔波生活。再说,社会上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可能拥有倦怠。而且想要咀嚼真正的倦怠滋味,得花费很多金钱。为什么呢?因为随着没钱而来的无可奈何和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心境,同倦怠相距甚远。

在人们常说的青春的倦怠里,虽然也有人把没钱去看电影而无所事事地呆在简易公寓的二楼上的情景称为青春的倦怠,但这能不能说是倦怠,还是个疑问。其实,所谓真正的倦怠,是武侯贵族的专利,只有这些人才懂得倦怠的真正可怕。在简易公寓的二楼上恍恍惚惚的人,既苦于处置自身,又难于对付青春,在时而忧郁时而开朗的状态中,打发着无所作为的日子,这样他还是一无所获。

而倦怠则是拥有一切的人,在他们完全派不上用场的时候,才感受到的东西。王尔德曾经说过:“人世间有两类不幸,即一无所获的不幸和整个拥有某种东西的不幸,后者更为不幸。”这更为不幸的后者,就是倦怠。

然而,所谓青春就是尚未得到某种东西的状态,就是渴望的状态,憧憬的状态,也是具有可能性的状态。他们眼前展现着人生广袤的原野和恐惧,尽管他们还一无所有,但他们偶尔也能在幻想中具有一种拥有一切的感觉。把这种感觉同上述倦怠的定义两相对照,就会明白所谓青春的倦怠,是语言本身的矛盾。实际上,青春是不可能有倦怠的,而且倦怠这种感情同青春的意义是相反的。

如何克服倦怠?

昔日尼采曾就希腊古代的厌世主义做过论述,它是就有过阿提卡地方的抒情诗中屡屡出现所谓阿提卡的忧愁所作的说明。尼采将阿提卡的忧愁阐释为:这是用至今依然处在朝气蓬勃的青春年代的希腊民族的丰盈本身所产生的一种苦恼。尼采说明它虽然是一种厌世主义,悲观主义,但却是强有力的悲观主义。尼采是在说,丰盈和丰饶本身会产生一种苦恼。这就是同我们前面所说的拥有一切者那种可怕的倦怠有所区别的缘故。

在这里,实际上就成立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就是说,这里的不平衡是由肉体能量的过剩所产生的不平衡,是精神的未完成与肉体的已完成之间的不平衡。缘此,只须稍许扣除多余的一方,以补足增加少的一方,就可以取得平衡。体育运动与精神行动是青春的同义词,其道理就在于此。

总之,要消耗过剩的东西,把过剩的东西消耗尽,才是最符合青春的生理要求。如果让某些过剩的东西原封不动不加处理的话,那么过剩的能量就会反过来压倒精神,促使精神发达不起来。就像梅树开花必须剪枝一样,青春为了自我调节,为了使自己的精神能够充分的发挥,就有必要通过体育运动或其他活动来消耗自己的能量。当人的肉体受到残酷的使用时,人就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即这种残酷使实际上会给人带来某种爽朗的喜悦,同时也会使人精神焕发。

总之,喜欢深入思考问题的人需要到户外去四处走走。但是,只顾四处走走,进行体育运动全然不运用精神,也是一种畸形。通过体育运动消耗过剩的能量,随后在愉快的疲劳里思考问题,这才能取得平衡。于是,思考才能变得正常,精神本身也就不为过剩的东西所烦恼,而能清澈地发挥作用。另外,如果肉体获胜而变得过剩,那就有必要尽量运动以消耗体力,使它转换到精神上来。

归根结蒂,我认为青春的种种问题,都是出自精神和肉体的不平衡。人们会逐渐察觉到,乍看知性离奇发达的人,绝不是使精神本身发达的。为什么呢?因为精神这种东西,在受到肉体压迫期间,是不可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即使人们试图单凭精神的力量去解释、压迫或完美地分析肉体,这在青春时代是不可能办到的。这样说,绝不言过其实,到了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就可以称为成人了。



编辑

播音主持:许贞武 李衍豪 王 

责任审核:邢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