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22-11-23 殚见洽闻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23-03-19浏览次数:88

 

 

殚见洽闻第十一期

 

【彩凤衔书应不晚】

中医刮痧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出痧”变化,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因其简、便、廉、效的特点,临床应用广泛,适合医疗及家庭保健。还可配合针灸、拔罐、刺络放血等疗法使用,加强活血化瘀、驱邪排毒的效果。

刮痞,是指使用刮痧工具,来刮拭全身的穴道和静脉,达到通经活络、舒筋力气、祛除邪气、活血化淤等功效,以提升身体的潜在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最终实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接受过刮痧的人们都有这种体会,刮痧之后浑身有一种畅通的感觉。这是因为刮痧给身体做了“减法”,中医称为宣泄之法。刮痧通过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刮痧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驱邪排毒等功效,已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等的多种病症及美容、保健领域。尤其适宜于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的康复;对于感冒发热、咳嗽等呼吸系统病证临床可配合拔罐应用;对于痤疮、黄褐斑等损容性疾病可配合针灸、刺络放血等疗法;还适用于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疾病的防治。

 

【竹炉汤沸火初红】

臭豆腐

臭豆腐是中国传统特色小吃,在各地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当大的差异,有北方和南方的不同类型,臭豆腐在南方又称臭干子。其名虽俗气、却外陋内秀、平中见奇、源远流长,是一种极具特色的中华传统小吃,古老而传统,令人欲罢不能。其制作材料有大豆、豆豉、纯碱等。臭豆腐具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特点,其中以长沙臭豆腐最为著名,被评为湖南“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南京、台湾、浙江等地的臭豆腐也颇有名气。探索美食真谛推荐长沙臭豆腐、绍兴臭豆腐、台湾臭豆腐,在长沙坡子街美食街路边上,可以品尝到“长沙臭豆腐”,甚至,在国内各大知名美食街及的路边摊档上都能看到臭豆腐身影。

长沙臭豆腐是湖南省长沙市的一道传统特色小吃,属于湘菜。长沙臭豆腐以臭豆腐等食材用料烹制,其色墨黑,外焦里嫩,鲜而香辣, 焦脆而不糊、细嫩而不腻、初闻臭气扑鼻,细嗅浓香诱人。

据《长沙饮食志》载,长沙臭豆腐起源于湘阴油炸豆腐,光绪二十二年,湘阴人姜永贵到落棚桥老乡那里学习油炸豆腐技术,因师傅身体不好,回乡养老,将油炸豆腐担子交给姜永贵经营。姜永贵在油炒豆腐卤水基础上,精选原料配制做臭豆腐卤水秘方,从落棚桥流动小担,再到火宫殿固定摊位,使臭豆腐成为“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皮酥内软口感极佳的小吃。

现在的长沙最负盛名的要数火宫殿的臭豆腐,那里不仅出产长沙名菜、名点,而且把臭豆腐作为自己的招牌菜。最有权威的要数九所(省委招待所)1956年,毛泽东在那里吃过不少臭豆腐。 毛泽东曾评价臭豆腐:到长沙没有吃过臭豆腐就等于没有到过长沙。

 

【明妆丽服夺春晖】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蒙古族的服饰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蒙古族特别地偏爱鲜艳、光亮的颜色,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调明朗、身心欢娱。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蓝色这样一些纯净、明快的色彩。蓝天白云,绿草红衣,一种天然的和谐。另外,从蒙古民族服饰的款式看,褒衣博带,即能体现人体的曲线美,又能体现蒙古牧人宽厚大度、粗犷坦荡的性格。

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气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为主,马上活动的时间长,因此,其服饰必须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骑乘,长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黑鞑事略》载:“其服右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男女样式相似”。这种服式,后稍经改革,沿用,牧区男女均穿用。分夹、棉、皮三种。冬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穿布、绸、缎等料。一般用红、黄、紫、深蓝色。袖长窄,下摆不开叉,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穿着时稍向上提,以红、紫等色绸缎带紧束腰部,两端飘挂腰间。

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上古到蒙古汗国,从元、明、清,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蒙古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不断吸收兄弟民族服饰之精华,逐步完善和丰富自己传统服饰的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九重阊阖开天阙】

赵州桥

赵州桥,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桥,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别于城西门外的小石桥。赵州桥始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后由宋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并以之为正名。

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其建造工艺独特,在世界桥梁史上首创“敞肩拱”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雕作刀法苍劲有力,艺术风格新颖豪放,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桥体饰纹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赵州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全世界后代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赵州桥的合理选址是它成为千年古桥的一个重要原因。李春将赵州桥的基址选在洨河的粗砂之地,是因为以粗砂为根基可提升桥梁的承重力度,以确保桥梁的稳定性。

现代勘测表明,赵州桥的桥址区域地层分布稳定,地基土主要以密实的粉质粘土为主,中间有粉土和砂土夹层,是修建这种特大跨度单孔桥梁的比较理想的场所。根据化验分析,这种土层粘土层压缩性小,地震时不会产生砂土液化,属良好天然地基。其稳定的地基基础是这座古老的桥梁能承受多次地震考验的重要原因之一。

赵州桥建造中选用了附近州县生产的质地坚硬的青灰色砂石作为石料,采用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降低。拱高和跨度之比为一比五左右,这样就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

 

 

播音主持:拱乙洛 刘宸阳 冯卓玲 秦颖 孙宇宁

责任编辑:孙晟楠 孟玲雪 梁总培

责任审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