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18-06-25 锦瑟华年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18-06-25浏览次数:120


第十三期总结篇 锦瑟华年


不知不觉,这学期已经接近尾声,而我们校园组的节目《锦瑟华年》也要跟大家说再见了。这学期我们向大家介绍了许多有意思的但不一定是最新的电影,也跟大家介绍了很多十分有趣的书,当然也有热点话题讨论和我们关心的事情,比如考研、考证、还有减肥等等,希望本学期的校园组节目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畅谈天地


1、长痘痘可是长寿的象征

我们经常说“长痘痘是青春的象征”,青春是没有错啊,不过年轻的时候大部分人还是对青春痘很苦恼。谁都希望自己有个美美的青春,像别的小伙伴一样皮肤光滑,而不是是不是就鼓出一个包,让人在心仪的TA面前抬不起头,没法用最好的自己面对。甚至有人为了去掉这些恼人的象征到处求医问药。

最近英国研究人员公布了一个有意思的研究结果,“以前认为长痘痘的人皮肤变薄、不光滑,而实际上痘痘肌肤不容易老化”。也就是说,痘痘是皮肤的抗衰老。

细胞老化现象与DNA末端染色体上的端粒部分相关。这个端粒部分犹如橡皮一样会随着细胞分裂一点点减少,因此这个端粒越长细胞寿命就越长,因此可以称之为“年轻”细胞。因此研究人员分别对长过痘痘和没有长痘痘经历的女性血液白血球中的端粒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有过长痘痘经历的女性的端粒更长。因此,长过痘痘的人可能会长寿。

一般来说体质不同,在DNA上的基因序列也会稍有差异。通过基因检测对身体所有的DNA遗传基因序列的差异进行粗略调查后,发现与端粒长度相关的遗传基因,在痘痘人群中存在不同形成一个共性。进一步对皮肤进行调查后发现,产生ZNF420的遗传基因也是在长过痘痘的人群中较多,而ZNF420对加快老化的P53蛋白有抑制作用。也就是说,长痘痘的人细胞自身的寿命普遍较长,并且ZNF420这种蛋白质较多,因而皮肤老化也比一般人要慢。

为痘痘所困扰的人,之后却可以看起来比别人更加年轻,现在有没有看着自己的青春痘有点顺眼了?


2纽约是荷兰人建造的——荷兰的称霸之路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与英国隔海相望,整个国家的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八百年前,荷兰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湿地,从12世纪才逐步有了可以供人类生存的土地。如果没有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那么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但就是这个才150万人口的国家,将势力几乎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第一强国。

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给欧洲带来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也为荷兰提供了成就商业帝国的历史机遇,而因排涝而修建的多条运河,则为荷兰构成了欧洲最发达的水上交通网。与葡萄牙和西班牙依靠暴力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不同,缺少强大的王权的荷兰人是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的。

荷兰人拥有众多的对财富充满强烈渴望的商人阶层,荷兰人把这种渴望转变为发展的动力。荷兰人决定从精明的中间商变成远洋航行的斗士,靠自己去开辟前往东方和美洲的航线。为了筹集远洋航行需要的资金,在议会的主导下,荷兰人成立了“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法,东印度公司成功把分散的财富变成自己向外扩张的资本。

17世界中叶,荷兰已经牢固建立起了全球商业霸权,贸易额达到全球贸易额的一半。在北美大陆的哈得逊河河口,东印度公司建造了新阿姆斯特丹城。今天,这座城市的名字叫作——纽约。至此,荷兰的发展到达顶峰。利润使荷兰人扬帆远航,指引他们跨海越洋。为了爱财之心,荷兰人走遍了世界上所有的海港。


二、浮光掠影


1、《最后的食谱》——舍生而取义者也

佐佐木充对烹饪拥有极高的天赋,能够一模一样地做出品尝过的任何食物。但由于对于厨艺和助手过于苛刻,他的餐厅倒闭,自身也欠下了高额债务,于是只能靠“为临终的人做最后一餐饭”来偿还债务。一天,佐佐木充收到了一个奇怪的委托——寻找一本七十年前的菜谱。一段尘封的往事,一个凝聚几代人心血的菜谱的故事通过细腻的镜头缓缓呈现。


2、《生存家族》——这才是灾难最真实的样子

灾难片一定要大阵仗烧钱么?一定要大制作特效么?影片做了回答。没有火山爆发,没有山崩地裂,没有洪水肆虐,也没有人间速冻,地核地幔、外星陨石。街边停驶的车辆,高速路上徒步的人流,到处翻飞的废纸屑,飞涨的物价,无用的钞票奢侈品,这就是我们这一生里可能遇到最真切的灾难现场,一场地震、一场疫情,甚至一次谣言引发的哄抢,都会引发这样的危机。


3、《她和她的猫》——平淡生活里的刺

《她和她的猫》制作于1999年,是新海诚早期的一部个人动画短篇。故事十分简单——一个女人收养了一只猫,她和它一起生活了一年,其间她失恋了。画面朴实无华,唯有猫与整个写实的画面不协调。叙事风格也是朗诵般地自叙。影片看下来似乎是平淡无味的,然而导演让这个故事反映出平淡之中的孤独与坚强,反映出人物的成长。


4、《村庄》——总有些时光值得怀念却回不去

如果有人问你:童年是什么味道的,你会怎样回答?童年的美食,是一想起来就觉得幸福的味道。童年的游戏,是群体游戏尽情挥洒汗水的味道。那些曾经美好的回忆尽管短暂存留,却温暖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那就将它们放在心里好好珍藏,还时光一份完美的答卷。


5、《沉睡的人鱼之家》——幸福地告别

我得说,东野圭吾是个让人敬佩的作家。读过《沉睡的人鱼之家》,会对生命的意义有新的思考。庆山说:“有生之年,尽量低消耗地让肉身活着,享受简单本真的喜悦,接纳一切发生。尽量高消耗地让灵魂活着,学习、劳作。然后干干净净离开。”


6、《京华烟云》——一场顺势而生,怎及红楼一梦

《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三、聚焦热点


1、教育部表示将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近日,教育部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有关情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下一步,教育部将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

各高校要把建设一流专业作为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抓手。要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标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养老护理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学科专业。“双一流”建设高校要率先建成一流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流专业。

当前,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吴岩指出,将规划建设30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1000项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要推动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门国家级和1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推动优质资源开放共享。


2、全国金融青年论坛暨香港实习生交流会举行

近日,由全国金融青联、香港金融青年会主办的全国金融青年论坛暨香港实习生交流会在北京京城大厦举行。

金融青年汇”北京实习项目从2015年开始举办,学员人数逐年增加。今年共有58名香港同学在中信集团、中投公司、国开金融、丝路基金和蚂蚁金服等顶尖金融集团实习。

据介绍,香港金融青年会成立于2013年,致力于培育下一代金融业青年才俊。在学生培育方面,香港金融青年会致力于帮助香港学生走进内地市场,了解人民币金融发展,更好融入内地新经济生态圈,共举办“金融青年汇”北京实习项目、在京港生金融导师计划、沪港金融专业大学本科生交流及考察计划和金融科技人才深圳实习项目等4个学生实习项目。


3、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近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昨日在成都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并讲话。

陈宝生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4、第三届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成功举办

近日,以“新时代中非法学教育与法律服务”为主题的第三届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在湘潭举行。

论坛旨在进一步深化中国和非洲国家法学院院长对话交流机制,增进中非双方法学院的互相了解,共享中非法学院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方面的丰富经验,拓展中非法学教育与法律服务的合作途径,为新时代推动中非关系全面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开幕式后,与会嘉宾分别就“新时代中非法学教育”、“新时代中非法律服务”开展了热烈的讨论,湘潭大学法学院与埃塞俄比亚贡德尔大学法学院、南非比勒陀尼亚大学法学院就加强双方法学教育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四、校园杂谈


压轴是倒数第二不是倒数第一

有没有注意过,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感觉熟悉的场景:“哎试卷最后那个压轴题你会做吗?”或者“我压轴,最后一个”、“最后有请我们的某某某压轴出场”。

压轴这个词,以前用作古代京剧中的一个术语。京剧里把第一出戏叫做“开锣戏”,第二出戏叫做“早轴”,第三出戏叫做“中轴”,四出戏就叫做“压轴”,最后一出戏叫做“大轴”。“大轴”又称“送客戏”。

京剧里演压轴戏的一般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因为一场戏通常需要五、六个小时,时间过长,观众往往不等终场便离座,因此戏班常把剧目的重点放在压轴戏上。最后一出戏则安排演些技术性强的小型武打戏或趣味性浓的玩笑戏,让观众在这无足轻重的演出中逐渐散去,故又称“送客戏”。目前,第八版《新华词典》对压轴的释义也是倒数第二个。所以,压轴是代表倒数第二的。倒数第一叫做压台。

而现代,我们好像约定俗成一样,很多时候把倒数第一叫做压轴,用来表示事件的重要性,难度等。其实这也不算错,只是用法不太一样,因为压轴表示的含义始终没有改变。其所以称“压轴戏”,“谓其质量高,表演最精彩,足以压住全台”。


手机app使用推荐

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所以每天固定使用的手机app就只有那么几个了!当然这是我在二三月份看了很多人的使用推荐自己体验后留下来的。下面我就来说道说道吧!


1.微博

微博以前经常被用来看热搜,看各种八卦!某天无意中看到了study account这个话题,好奇心让我仔细看了相关内容,发现里面都是学习打卡的相关微博。

看着话题里面都是学习打卡,我也依葫芦画瓢,让自己也去学习。刚开始有一种我也想发这种微博才去学习的感觉,不过至少让自己开始每天花时间去学习了!也是好的开端了!

通过study account这个话题呢,我关注了十几个每天打学习打卡的博主

通过看这些学习博主的每天打卡,了解到了他们考研期间主要在使用那些资料!然后自己也去寻找尝试,看到适合自己的就化为己用了!


2.番茄todo

用于集中精力的app挺多的,forestfoucetime这些我都尝试过,最后我还是用的番茄,推荐里面的严格模式,只要开启了,没结束就没法使用其他软件!

这款软件前期对于我培养注意力挺有帮助的,上课前开启,中途想玩手机也玩不了!现在自制力比以前好了很多,使用频率没有以前高了!


3.b

b站有很多学习视频,关于考研的很多视频都能找到,还有很多考研经验分享贴!当然有钱的话还是要支持正版!


4.闲鱼

学习使人贫穷。所以辅导资料,各种视频呢,所以能二手就二手了,闲鱼还是有帮到的。有时候东西买错了,也可以利用闲鱼转出去!当然最万能的还是属于淘宝,要啥有啥!


5.蜗牛读书

给自己定了读书目标,所以每天都必须要看书,以前用过掌阅,微信等读书软件,发现蜗牛还是比较实用,里面所有的书都可以每天免费阅读一个小时,有时候看到一个小时没有用完,就想着别浪费了,再读一会儿。


五、你知道吗


中国历史上,考上状元需要经过多少场考试?

在古代历史上,无论是庶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几乎都认同“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个理,原因就在于学而优则仕,一旦金榜题名,便可跻身官宦,光宗耀祖。这其中,又以考中状元为大多人的最大人生目标。

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这1283年间,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那么,在古代,一个状元要经过多少场考试呢?

科举制创自隋朝大业元年(605年),隋朝灭亡后,唐朝对科举制作了进一步的完善,考试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定期举行的为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称制科。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

常科的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陛下突发奇想,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所以只能算是半场考试。也就是说,在唐朝,一个状元,只要经过四场半考试就够了。

宋初科举,也是实行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开宝六年,宋太祖开始实行殿试,并将殿试制度化、常态化。自此以后,殿试便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一个状元,要经历五场考试。

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

元代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三场所试项目分别为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会试之后,便是殿试。所以,元朝的状元,最多也不过是参加七场考试。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正场一场,复试一场,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如果能考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也就是殿试。殿试又叫廷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其中,乡试、会试都是考三场。

所以,在明清时期,一个状元,大约要经过九场考试。

看完了我国古代的考试,不得不让人感叹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一个学生小升初至少得考三场,中考得考九场,高考即便经过改革,至少也要考四场,加起来不少于十六场,这还不算平时的各种考试及会考等。


播音主持:刘雨佳 刘银凯 王瑞雪

责任编辑:张鑫鑫

责任审核:许凤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