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18-06-22 翰林书院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18-06-22浏览次数:98


【翰林书院】第十三期


  1. 古韵缠绵

《你是人间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

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中期待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诗的一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是个美丽而有才华的女子,有人说她风华绝代,才华横溢。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谈到林徽因的诗,都说她的诗如其人,就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既不华丽,也

冷峻,但却温柔,却绵软,读来如微风拂面,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

而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读这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很容易以为是林徽因写给诗人徐志摩的情诗,但其实不然。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确是有过许多美丽故事的一对。但从经历、传记中看林徽因,其实还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她在浪漫云游的诗人和脚踏实地的建筑学家之间,选择了后者。

多年以后,林徽因对儿子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其实她对徐志摩的感情是看的很清楚的,就是投影在波心的一片云而已。


  1. 流金岁月

别样的画作大家——齐白石

大器晚成的国画大师齐白石,于1860年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极其贫寒的农家。他原名齐纯芝,后改名齐璜,号白石。幼时,因家贫而辍学,回到家中砍柴放牛。10岁时,家人见他长期放牛砍柴,觉得应该为他谋个生计。在祖父的授意下,便出道学了木匠。齐白石先学一般打制家具、建筑房屋类的粗活,师傅见他灵巧,又让他学了雕花镂刻一类的细活。为了多赚几个钱养家,齐白石在16岁那年,开始细心揣摩,自学画像。大约在30岁以后,齐白石终日奔忙在崇山峻岭间,由于木工活细,画的花鸟虫草和人物肖像逼真,便逐渐在四邻八乡有了些名气。随后,他先后拜湘东名士胡沁园、经学大师王恺运为师,逐步摆脱山气和拙朴,自成一家,成为一方名士,继而名动画坛,姗姗成名。

大约在1917年前后,为避家乡匪乱,不再为衣食所累的齐白石经乡党介绍,带着妻小迁往北平,有了些名气的他主要以卖画教书、刻印写字为生。此时,他已年近花甲。

一天,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的一间斗室里。刚从巴黎留学归来的著名画家徐悲鸿,拖着一副纤弱瘦长的身子,立在昏暗的台灯前,一边剧烈地喘咳着,一边翻看几幅友人推荐来的字画。初始,他并不在意,作为一名才华横溢、融贯中西画风的天才画家,他成名出道甚早,在当时的画坛可谓声名显赫。对于眼中流过的中外名家字画,车载斗量。当他摊开几张荐来的传统花鸟画时,惊得打落了桌上的水杯。“这会是一个乡下的老木匠所画?”徐悲鸿忙将一摞字画收拾在一旁,自言自语地问道。随后,他跑出斗室,找到友人,亲自打探起作者的近况。来人告诉他,此人名叫齐璜,又名齐白石,刚从湖南湘潭迁入北平,平常以卖字画和授徒为生。听说他原是一名乡下的木匠,靠自学成才。徐悲鸿听完后,忙赞叹道:“山外青山楼外楼。真是世外高人。难得!难得!”当即,他便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聘请齐白石到艺专任教,以其天资才华,教授学生绰绰有余。不然,那真是太可惜了。随即,徐悲鸿赶往跨车胡同齐白石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只见齐白石布衣长袍,脚蹬一双圆口布鞋,饱满丰润的脸上散落着星星点点的老年斑,胸前须髯飘飘,扶着拐杖,笑吟吟地迎住他,一副仙风道骨。

两人一见如故,彼此谈及对艺术的认同、人生的经历,非常投缘。末了,徐悲鸿转入正题,开口邀请道:“白石老人,艺专刚刚组建不久,师资甚缺,可否委曲您老屈尊就驾,到我校授课。”齐白石一听,忙摆摆手,头摇得拨浪鼓似的,婉拒道:“不行,不行。我一个乡下的老木匠,又没上过洋学堂,怎么能给那些学生教课。不合适,不合适。”最终,拗不过徐悲鸿的再三相邀,齐白石总算半推半就答应了下来。第二天,徐悲鸿便亲自登门送上了烫金的聘书。走上课堂,齐白石依旧是一副旧时装束,他站在讲台上,却紧张得语无伦次,好半天才张口,吐出的又是难懂的湘潭话。台下的学生望着天外来客般的新老师,见他这般举措,大家笑得前仰后合。齐白石愈加尴尬,站在一旁督阵的徐悲鸿忙镇住学生,又拿出齐白石的画悬在墙上。两人这才一唱一合,将第一堂课授了下去。


几天后,美术界惊呼:“徐悲鸿真大胆,敢用一个没有文凭,没有名气的乡下老木匠。”可是,他们发现,这位布衣青帽,拖了一把白胡子的乡下老头,画功十分了得,尤其在奇崛秀挺的画风后,处处洋溢着一种生动的气韵,大有石涛、徐青藤的遗风。那些淡雅灵动的花鸟虫蝶,天然生趣,似画非画,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这在当时,只有吴昌硕达到了这份境界。自然而然,美术界将齐白石与吴昌硕相提并论,有“南吴北齐,可以媲美”之誉。

齐白石终于在国画界攀爬到了“泰山北斗”的地位。一时间,达官显贵,名流贤达,前来求画学艺,交友相携的人络绎不绝。就连当时拥兵坐镇北平的张学良,亦曾亲往齐府,前去求购画印。对于那些为富不仁,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齐白石从不买账。北京被日伪沦陷后,为了生计,他只得再操旧业,靠卖画为生,不过他在门上,加贴了一张“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详”的告白,说:“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这里所说的“官入民家,主人不利”,一语双关。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意思。

抗战胜利后,齐白石和全国人民一样,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齐白石终于可以像抗战前一样,以艺术巨匠的身份走入前台,为国家、民族、世人展示手中那支神奇的画笔。


  1. 珠海拾贝

难以割舍的民间艺术——葫芦烙画

当我们追溯葫芦历史渊源的时候会发现,它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葫芦的枝 “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又与福禄谐音,拥有葫芦,即拥有福禄,赠送他人葫芦, 即赠送福禄。

说到葫芦这么受大家的青睐,那就不得不说一下葫芦烙画这一工艺。葫芦烙画艺术又称烫画,火笔画,即艺术家用电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

葫芦谐音“福禄”,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物,古有“宝葫芦”之美誉。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将烙画艺术巧妙构思于葫芦上,在增加了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烙画的创作难度,更是别具一格。也更彰显其古朴大方、庄重典雅之特色。葫芦烙画可谓艺术殿堂里的一株奇葩。

葫芦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光绪三年,才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

平地肌理变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

用葫芦制作工艺品从明朝起即有文字记载。葫芦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清朝时兰州的“刻制葫芦”和“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贡品。当时采取的“火烩工艺”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相结合,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随着艺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烙铁的娴熟运用,画面呈现出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表现力非常丰富。

现在的葫芦工艺品制作的方式比较多,范制押花、彩绘镂空、线刻浮雕等。无论任何一种工艺制作,都是在葫芦上做出赏心悦目的图案,主要包括人物、花鸟、山水、吉祥图等多种形式的图案。

葫芦烙画是将天然植物葫芦刮去外皮,清洗干净,在处理剂中浸泡上色,上绳晾干,烙刻加工的工艺品。这样能使天然植物葫芦的色泽明亮,成色金黄,能在其外表上绘制各种图案,克服了传统的葫芦的外形单调的缺点。葫芦烙画保质期长,可不用任何着色,自然、古朴、典雅而又独具特色。符合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时代观念和开发绿色工艺品的要求。

葫芦本色就有古画的基调,在上面临募出名家的国画作品,线条流畅准确、形态栩栩如生、意幸免幽深高远。给人以耳目一新、不媚不俗的感觉。烙画艺术使葫芦由农家瓜果登上了艺术殿堂,成为一种集拙朴自然和高雅精美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1. 静听物语

捷克的文学大家——赫拉巴尔

捷克是一个十分崇尚阅读的民族。电车、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常有捧书阅读的人。周末花园里,多见边做日光浴边读书的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在捷克乡村的酒馆里,与捷克人说起文学和作家,人们会告诉你:他们喜赫拉巴尔——他是属于捷克老百姓最喜爱的作家之一。

赫拉巴尔是二十世纪捷克文坛继《好兵帅克》作者哈谢克之后,又一位家喻户晓,深受百姓爱戴的文学奇才。他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他对这些人寄予同情与爱怜,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以文字发掘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刻画出一群平凡又奇特的人物形象,小说里充满捷克的气味。

1914年,赫拉巴尔出生于捷克布尔诺的一个普通单亲家庭。生父是一战时在捷克服兵役的奥地利士兵。年幼时母亲带着赫拉巴尔来到宁布尔克,嫁给了一个啤酒厂的白领,继父对他很好。1935年赫拉巴尔进入查尔斯大学法学院就读,1939年因纳粹关闭捷克的高等学院而辍学,直到二战结束,他才继续修完大学课程。

没人知道赫拉巴尔为什么一生都没有从事过与法律专业有关的待遇优厚的工作,而是选择做专业之外的行业来维持生活。赫拉巴尔无意间被生活压制在生存的底层,将生活的根深扎在捷克的普通民众中,感其所感、思其所思、书其所历,20年不曾改变。

在当地钢铁厂受过严重的工伤康复后,赫拉巴尔打过零工,在废物回收站当废品收购员、打包工,还当过制作舞台背景的工人、仓库管理员、火车调度员……他做过许许多多最基础的工作。这除了丰富他的生活阅历,为他提供丰厚的写作素材之外,也给了他身处底层却怀着神圣正义的文化良心和一双哲学、理性、诗意观察和记录社会的文学之眼。

赫拉巴尔的写作素材,除了自己的生活经历,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晚上走进啤酒屋打发时间时,听升斗小民闲话家常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他与这些人设身处地地交流情感,许多题材就是来自这些他所谓的“时代垃圾堆”的人物身上所发生的故事。

赫拉巴尔的文字灵动幽默,讲求新意,能在乡野村夫的杂谈与旷世伦理间游刃有余,其独特的叙述魅力对读者有着超然的吸引力。赫拉巴尔一生创作颇丰,作品结成19卷合集。知名的有《严密监视的列车》《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时间静止的小镇》,以及带有自传色彩的《过于喧嚣的孤独》等。

有人这样评价赫拉巴尔的创作:“他独特的风格和题材直接影响了捷克文学的发展,他创造了啤酒馆的神话,他把对这个世界边缘人的完美注视和倾听搬到自己的小说里,他坦然地把普通人的聊天与深邃的哲学思维糅合在一起,他用充满诗意的和善意的眼睛去透视灰暗的日常生活,发现底层珍珠的熠熠闪光。”




责任播音:赵俊吉 殷悦佳 李衍豪 曹  硕 井雪雯 李  晴 王  莉 李柯芸

责任编辑:周香芹

责任审核:许凤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