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18-06-11 锦瑟华年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18-06-11浏览次数:137


锦瑟华年 第十二期


一、畅谈天地


1、有种信仰,叫冈仁波齐

所谓纪录片,就是只记录客观的真实事实,这事实牵引着你的所有思绪,皆由你自己体会。冈仁波齐,应该算是一部纪录片。真实的记录了关于信仰,人们所能做的。

所谓打动人,就是在平凡的小事中,一点一点的侵入你的内心,掀起你内心的波澜壮阔。能够打动人的,往往都是最最平凡的小事。第一次被影片震撼,是在万事俱备,他们出发的时候。拖拉机轰轰的往前开道,所有随行的人同一时间跪下,长叩不已。瞬间震撼到,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磕长头。芒康到拉萨,1200多公里。他们就这么一步一步地磕过去。一路上都没有丝毫迟疑的时刻,生孩子,生病,车祸,死亡,没有什么阻挡了他们的路,他们只是安静地,一步一步地,就去做了。路上他们也曾停留,车坏了,买不到配件,他们要停下来休息。好心人招待他们,他们停下来帮他耕作。遇到同是磕长头的人,他们热情招待。没了盘缠,他们停下来打工。可以暂停,但方向,一直在召唤。

看片过程中,其实时常在感慨,耕种的时候,老人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很急,越来越机械化了,年轻人掌握了话语权。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慢慢地耕种,隆重地庆祝,他们只是急于把这件事情完成。惭愧的是,我其实就有在想,有机械了、为什么还用牛?

出车祸的时候,因为责任方急于送需要急救的人去拉萨。他们淡定的让对方就这么走了。而自己选择了抛弃车头,拉着车厢,继续前行。拉一段路,停下来,走回去,继续磕回来。越靠近拉萨,来往的车辆越多。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没有一辆车停下来,愿意用车拖着他们走。然后默默的嘲笑自己:这样投机取巧的心思,大概只有我们这样没有信仰的人才能够想得到吧。这是不是对他们信仰的亵渎呢?


2、神奇的中国饮料,引发了美国与英国的战争

东西方古代商贸往来是以丝绸为开端的,丝绸贸易也是双方主要的贸易内容。但从18世纪开始,丝绸的地位就被茶叶取代了。中国茶叶培植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上溯到商朝。但西方人认识这种神奇的饮品,则要等到16世纪。1559年,“茶”这个字眼出现在欧洲的著作中,1606年荷兰人将第一箱茶叶运抵欧洲。

使茶叶在欧洲风行起来的是鼎鼎大名的“饮茶王后”——嫁给英国国王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她无茶不欢,很快就使饮茶成为英国乃至欧洲上层社会的一种新风尚。当时茶叶十分昂贵,要装在精巧的器皿中,有重要来宾才取出一点奉客,平时都是严严实实锁在柜子里的。

当时欧洲人迷信茶叶具有药物功能,能治疗头痛、头晕、肠胃不适,紧急时刻甚至还能当成救命灵丹。随着东西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很快茶叶的价格就降下来了,从达官贵族的专利转变为普通大众的饮品。就连最底层的劳动妇女,在中午稍晚的时候也必须就着点心喝上一杯茶!

18世纪20年代以后,茶叶几乎已经成为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运往英国的唯一商品。无独有偶,荷兰人、甚至美国人也成了茶叶的消费大户。当时的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北美的茶叶贸易,蓄意抬高茶叶价格,英国政府不仅不加以干涉,还借机征收高额茶叶税,结果就是北美大陆上的茶叶价格比英国本土要高出一倍。

看到茶叶贸易有利可图,不少欧洲国家纷纷向美国“走私”茶叶,英国政府则采取法律手段,颁布《茶叶法案》加以限制。喝着英国人贩运来的高价而质量又难以保证的茶叶,北美老百姓心中的不爽可想而知。终于,1773年,一群波士顿青年爬上英国货船,将两百多箱英国茶叶倒入波士顿港湾,引发了英国政府的高调镇压,也点燃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二、浮光掠影


1、《天才少女》——别被天赋剥夺孩子的童年

无论他是天才还是庸人,首先,他都是一个孩子,一个想要享受快乐童年,简单点生活的孩子,而不是家长为了其目的,把孩子从此禁锢在那个所谓的天赋领域里,与世隔绝,逆境生长!


2、《爆裂鼓手》——没有为梦想头破血流的人生,是苍白无力的

该影片讲诉了一位热爱打鼓的青年,结识魔鬼音乐教练,历经风雨,终蜕变为一名顶尖爵士乐鼓手的故事,是一部情节简单的音乐剧情片。大师是孤独的,他们用“必须跪着”的态度,去聆听天籁,去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品味历史,去感受生命的呼吸。


3、《战争之王》——我首先是我 即便那是魔鬼

本片主要描绘一个乌克兰军火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武器交易的残酷世界,将不为人知的屠杀,战争,侵略等黑幕呈现出来。但对于我们而言,更多的是如何解决自我内心的冲突与战争,平衡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利益关系,尽可能的认识自我,建立自我,完善自我,到最后追求无我!


4、读《动物的精神生活》——怀敬畏之心

原本脑袋中的十万个为什么,书中可能有一些答案。作者作为一个护林员,他用对动物世界的爱,用好奇之心,为我们观察记录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们不是科学家,有时候,对某些观点的认同,我们不需要数据,靠故事会更有趣。


5、《追风筝的人》——为你,千千万万遍

该书的结尾时作者说:“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不论它意味着什么,愿我们都能有勇气去追随它,守护它!努力了,不一定会追到,但不努力,一定追不到。


6、《长安十二时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该书从目录开始,整部小说就被上紧了发条。总共24章,一章只写半个时辰,章章都像在倒计报时。与强烈的时间提示相对应的是,几乎每一章的末尾,都附有一张唐朝长安城的地图,详细标注出角色的“GPS定位行踪”,也锁定了故事在空间上的范围。在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中,明线暗线纵横交错,织就一张精巧的叙事网。


三、聚焦热点


1、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举行

近日,2018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在宁波会展中心举行。华工广州学院经济学院参赛代表队伍表现优异,再次斩获大赛一等奖,实现了在该项赛事中的“四连冠”。

本次竞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与贸易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分会等共同主办。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竞赛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国际经贸教育领域,基于校企合作的规模最大的综合实践平台和学科竞赛活动。竞赛内容包括参展计划书(中文)、展位海报设计与商品陈列、新产品发布会(英语或日语或韩语)和商贸配对贸易谈判(英语或日语或韩语)四个部分。

本次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130所高校共197支队伍参加,参赛规模空前庞大,现场竞争异常激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代表队披荆斩棘,全力以赴,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22018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落幕

近日,2018广东大学生优秀服装设计大赛总决赛在广州成功举办。

30所非首次参与大学生时装周的院校历经院校选拔、展演、评审,经过“9030”复赛筛选突围的30组巅峰之作在总决赛的舞台上一决高低。经过激烈角逐和评审,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莫昌钊同学的设计作品《隐游》从30组决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本科组的金奖桂冠,成为本届时装周广东大学生优秀服装设计大赛最后的赢家。

莫昌钊说,“游方之僧,隐居之士,是修心见心的修行。”作品《隐游》系列把佛、道两教文化进行糅合转化成可视可触的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款式上以多层次、宽松造型为主,结合佛教的美学特征并呈现云游之态。色彩上运用沉稳的蓝色表示永恒,白色表示纯洁,红色穿插运用其中与佛教色彩融合。


3、湖南大学学生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近日,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一学生团队成功提出一种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工智能算法,不到3秒便能诊断出结果,有望为糖网病的筛查、诊断提供技术支撑。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流行性疾病之一。在我国,约有1.1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的最大危害是各种并发症,患者若不加控制有八成患糖网病概率。糖网病作为18-65岁年龄段居首位的致盲眼病,其失明风险比正常人高25倍。

定期眼底筛查可在早期发现糖网病的同时对自然病程进行干预,减缓病情进展,降低失明风险达94.4%201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数据显示,我国还有20%的县级医院没有眼科,眼科医师尤其是眼底专业医师较少,与糖尿病患者比近13000。这些使得定期筛查、早期发现难以实现。


445支高校创业队伍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吸引了来自全国34所高校的45支创新创业团队代表参与。以何种创业角度、何种运营模式为中国乡村振兴助力,是这些团队讨论最热烈的话题。

以天津师范大学思念壤团队为例,该团队负责人家附近的村子产土蜂蜜但没有销售渠道,团队与当地养蜂户合作成立蜜蜂养殖合作社销售蜂蜜等土特产,具体营业模式为依托微信公众平台招募学校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分销代理销售,目前已帮助安雅村每户增收2000元。

兰州大学“兰云”团队制出了精准农业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为农业、草业的作物生产种植全过程提供精准农业解决方案。科技和农业结合的项目,科学技术的推进是关键。未来希望能与更多的人在科技方面交流,一起推进相关技术进步,切实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四、校园杂谈


碎片化自我提升:为大学生推荐的优质APP

想起之前做过一个用户调研,是关于大学生常用的移动学习类产品这方面的,发现少数大学生才会有通过手机进行自我提升的意识。大多数还是沉浸于QQQQ空间、游戏和微信,对学习的理解也仅限于阅读微信订阅号和朋友圈。不过,也有很多人快毕业了才后悔没有好好利用互联网资源在大学充实自己。于是,简单梳理了一下不错的移动应用,推荐给大家。


1、阅读类

阅读的重要性大家都晓得,所以首推阅读类产品。推荐多看阅读、豆瓣阅读,这是最常用的两个。还有百度阅读、网易云阅读、当当读书和ibooks。百度阅读里面的免费资源相当多,当当阅读还有借阅模式,可以解决一些学生生活费不多、或者是学校图书馆资源不是很充足的问题。这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样的活动,太可惜了。另外,纸质书笔记推荐涂书笔记,摘笔记神器。


2、信息管理类

推荐EverNote印象笔记和有道云笔记,可以满足你整理学习记录、会议记录、读书笔记和晨间日志的需求。选一个对自己口味的就好了。

信息管理能力建议从本科开始就逐步培养,工作后你就会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把要做的事情记录下来、把自己的灵感和想法随手记录下来的习惯。这两个小习惯,会使你更有竞争力!

另外,to-do list还推荐Wunderlist奇妙清单~要是在学校做项目,可以尝试用trello进行项目管理,让任务变得更有条理。


3、时间管理类

你对时间一分一秒的利用,塑造了现在的你。大学的时间不会很紧迫,但提早一点有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意识总是好的,建议用aTimeLogger做时间记录,看看你的时间都到哪里去了呢?要是想进一步了解aTimelogger,可以看这个回答。有哪些用钱买时间的例子?另外,要是不能很好的集中精力,可以尝试一下番茄工作法,相关的APPMoment此刻。

4、财务管理类

记录自己的花销,培养投资理财意识,推荐Timi记账,操作简单,时间轴记录,UI简介明快。

5、外语学习类

口语说起来:有道口语大师、英语流利说、英语模仿秀

单词背起来:推推荐新东方-乐词,有新东方名师视频讲解和词根词缀功能的背单词APP;百词斩,以图记词。

课程学起来:沪江网校,英法西日韩,各种你想要的课程都有。

听力练起来:沪江听力酷,朗易思听。

6、职业社交类

除了用大街,你还用什么?推荐LinkedIn,开个帐号,看看世界一流名校的学生们在做什么,你会发现比你小的人在本科掌握了2门外语、拿到了双学位、做了7个像模像样的实习。嗯,看到差距了吧。

7、资讯类

看够了知乎,何不尝试一下Quora

好奇心日报,小众,但内容高质量。

冬吴相对论,商业脱口秀,学生知道的也不多。

利用无线产品进行自我提升,学到的不仅仅是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很多产品能让你交到各种有意思的朋友;有的产品会带你跳出学生的视野局限,让你换个思维看世界;很多产品能培养你的习惯、规范你的生活,如时间管理、财务管理和知识管理;很多产品能提高了你的审美与品位,让你逐步学会在应用商店里挑选最适合自己的产品。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这些可爱的移动小应用不知不觉改变了你的生活状态,让你变得更优秀、更有竞争力了;而你的同龄人,大多终日与朋友圈鸡汤和手机游戏为伴,荒废了太多。总之,在学生时代能有通过手机进行自我提升的意识,就是赚到了!


五、你知道吗


普通话其实是“胡语”

普通话,是如今中国的官方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是公认的“正声雅言”,能不能说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情况。

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普通话并非中原“正声”,如果让过去的士大夫来听,普通话就是不堪入耳的“胡音”。假使有一位唐宋时期的老夫子穿越到现在,看到人们都以说普通话为荣,他一定会气的捶胸顿足,涕泪横流。他会痛心疾首地哀叹道:“不意我汉家子孙竟以胡音为荣,堂堂华夏,体统何在!”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中国现代标准语言。北京在古时称幽州,自唐末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后,先后被契丹、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统治了四百五十多年,直到明朝建立,才被汉家收复。

胡语作为统治民族的语言,在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当然是幽州占统治地位的语言,幽州地区的汉人为了生存,也必然要学习使用胡语,为了提高社会地位,他们甚至会以说胡语为荣。唐末诗人司徒空在他的《河潢有感》中写到,“一自箫关起战尘,河潢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河潢地区被吐蕃占据不过几十年,却已是“汉儿尽作胡儿语”了,遑论被契丹和蒙古占领四百多年的幽州地区。

由于汉族文化先进,人口众多,所以汉语并没有在幽州的社会生活中消失,反而被胡汉人民广泛使用。但因胡人占据统治地位,其语言和文化处于强势,必然对汉语造成深入和广泛的影响,因此幽州地方的语言中也带上了浓厚的胡语色彩。明朝建立后,幽州重归汉地,成为北京,并引入了来自内地不同地方的人民,但幽州语言并未有根本改变,毕竟历经四百多年形成的语言已被当地人民长期传承使用,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方言。

清朝入主中原后,女真人成了统治者,但汉族人口庞大,经济文化水平远比满族先进。为了更好地统治中国,满人在大力推行满语满文的同时,又不得不学习汉语。可是学习汉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满人讲的汉语非常生硬,错误百出,这就类似日本侵华时产生的“协和语”。

而满人当时所说的汉语就是这种“协和语”式的语言。由于满人占统治地位,所以并没有汉人敢于去纠正他们的错误,反而还有汉人主动迎合这种错误,以此显示臣服,便于谋得生存和发展,时间一长,这种原来的“协和语”式语言,就成了北京方言,其中夹杂有大量的满语词汇和发音,而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自然就带上了大量“胡音”。

北京话的语法和发音中有许多都来自满语的影响,北京话中的儿化、轻声等语言特征都是满语影响的结果。满语在北京俚语中的影响就更广泛了。清人文昭也是个宗室,他写过一首京味十足的小诗《八月》,就形象地反应了这种现象。诗中写到:“四时最好是八月,单夹棉衣可乱穿。晌午还热早晚冷,俗语唤作戛戛天。”“晌午”和“戛戛”就都是来自满语。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语言其实一直在不停地变化,虽然从唐宋穿越过来的士大夫假如听到如今的人讲普通话,会觉得非常不堪,但我们今天以科学眼光来看,这就是一种正常现象。

中华文化虽号称延续几千年没有中断,但现代人要是听商周时期的人读诗经,是一个字也听不懂的,因为那时的语音与如今完全不同。上古时的汉语发音类似俄语或法语,其中还有许多弹舌音。

可见,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以及民族的融合,同一种语言的发音,一直在不停地变化着,如今普通话的发音,若干年后也一定会变成其他语音,那时的人们如果听到了今天的普通话,也一定会觉得可笑而又别扭。



责任编辑:张鑫鑫

播音主持:刘雨佳 刘银凯 王瑞雪

责任审核:许凤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