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广播台  下午时光
2018-04-16 锦瑟华年

发布者:王昊发布时间:2018-04-16浏览次数:30


锦瑟华年 第六期


  1. 畅谈天地


单身何妨,有趣的灵魂从来不止一种向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单身忽然就成了一个很热的话题。似乎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不是忙着恋爱,就是疲倦于被催着恋爱。

坐在由长春开往北京的高铁上,看着窗外的风景一幕幕快速地划过,四月的风依旧带着寒意孤独地在天地间穿梭着,我想风应该不会孤独吧,从世界万物的身旁轻轻走过,谁阻挡它就抛弃谁,随心所欲来去自如。

上大学的时候,宿舍六个人只有我一人单身,再后来单身久了,也就慢慢习惯了。双手插兜走在路灯下,翘起文艺青年特有的嘴角,一脸的不屑与不食人间烟火的冷漠。

那个时候,孤独这个话题时常会进入我的脑海中,于是便去图书馆借了那本《百年孤独》,百年孤独,只看书名便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深沉与苍凉的音色,于是不禁心中默想:真的会有百年孤独的人吗?

图书馆是一个能够接纳寂寞的地方,有趣的灵魂会在那里相遇碰撞,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秋天的流光洒了进来,一切都涂抹的刚刚好。略微有些泛黄的书页,铅字在无声地滚动着,然后钻进你的双眸:“无论走到哪里,都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初读时这段话便深深地刻入了我的脑海,再也没有忘记,过去了是假的,回忆也是假的,就连爱情也是转瞬即逝的,唯有孤独成为了真正的永恒,似乎在所有的维度里,那是一种连人类这样的生物都无法逃离的宿命。

有人说,孤独是人类的天性;有人则不同意反驳道,人的天性不是孤独,而是对孤独的向往。世俗里的观念自然和哲学层面的孤独大不相同,世俗的孤独有一种很简单易记的标识:一个人。

别人都有人陪着狂街,有人陪着吃饭,有人陪着看电影,有人陪着哭、陪着笑,而你却总是一个人,于是人们都会说你是孤独的,在这样的语境里,似乎单身就等于孤独。于是身边的人开始关心你,父母会时不时的提醒你,都二十几了还没谈对象,身边那种热心肠的朋友也总是想给你介绍对象,就连宿舍楼下的那只猫都不想和你玩耍,独自一人迈着悠闲的步子跑开。

似乎你已经不再是你,你只是没有对象罢了,却好像你已经失去了整个世界一般,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莫名其妙:没对象的人是我,你们着啥急呀?于是这样的一种“反抗”便会被人误读为不懂人情世故,甚至被解读为是一种故作深沉的冷漠。

以前我以为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别人卿卿我我自己却只能独自散步黄昏,这个画面想想都带着几分凄凉的色调,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在这个世界上,原来真的有一群人不会害怕孤独,甚至反而享受其中成全了自己。


  1. 浮光掠影


1、《伤心咖啡馆之歌》

横扫欧美文坛的孤独小说家麦卡勒斯,七篇传奇之作全收录:著名的经典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描写了三个因为爱而孤独挣扎的灵魂,不禁令人感叹:“孤独是你我的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改变,连爱也不能。”


2、《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3、电影《比得兔》

电影《比得兔》是一部由英国百年经典IP改编的真人动画电影,影片讲述了田园冒险大王比得兔带领一众伙伴,与麦格雷戈叔侄二人,为争夺菜园主权和隔壁美丽女主人贝伊的喜爱而斗智斗勇、各显神通的爆笑故事。随着人兔大战不断升级,一系列欢乐闹趣、令人捧腹、啼笑皆非的趣事也由此引发。


4、电影《剪刀手爱德华》

爱德华是一个机器人,他拥有人的心智,却有一双剪刀手,孤独地生活在古堡里,闯入古堡的化妆品推销员佩格把他带回家,让他走进了人类的世界。单纯的爱德华爱上了佩格的女儿金,金也慢慢的被爱德华的善良所吸引。但是,一连串的意外事情让周围的人邻居对爱德华的态度从喜欢变成无法接受,爱德华痛苦地发现,他总是好心办坏事,连自己的爱人都不能拥抱,或许,他注定就不属于这个世界。


  1. 往昔岁月


欧洲大学历史

大学兴起于11世纪西欧新兴商业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它是作为市民阶级一部分的知识分子们,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学术组织。最初的“大学”与“行会”是同义词,拉丁文“universitas”一词的原意就是“行会”,是师生们仿照手工艺人行会的形式组成的教师或学生的行会。

  与手工艺人行会相比,“大学”这种知识分子行会拥有更多的“自由特权”,因为大学最初只是一种人的组织,它既没有自己的地产,也没有自己的建筑物,“这一事实使得大学极富流动性,早期的大学因此能够以停办或迁址到其他城市作为交涉手段,而使地方当局作出某些让步”。这种让步,就是行政当局或教会通过批准特许状的形式,使它们获得某些特权,如免税、免服兵役、免受地方司法惩办、享受特殊法律保护的权利。因此,人们往往以从国家和教会的手中获得特许状来标志一所大学的正式诞生,无论是1088年成立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还是1200年成立的法国巴黎大学,都不例外。

  从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过渡的趋势出现于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数百年间。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冲破了大学经院主义神学的壁垒,将人文主义纳入了授课内容,并为大学引入自然科学、确立科学研究的职能创造了条件。始于1517年的宗教改革,远比文艺复兴更为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的发展,因为它本身就起源于大学。德国维滕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正是本着“学者有权讲他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的精神,向罗马教皇的权威发起挑战。当然,这种精神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大学的范围,它导致了基督教的分裂和新教的产生,引发了一场西欧全面的社会改革运动,同时也带来了成批新教大学的创办。

作为“欧洲第一所新教大学”的荷兰莱顿大学,到1709年已成为有国际影响的自然科学和医学中心,并建立起“欧洲最好的医学院”、化学实验室和植物园。而爱丁堡、格拉斯哥大学则开创了学科和教学专门化的先河,并在18世纪中叶发起了“苏格兰启蒙运动”,为不列颠岛提供了最好的高等教育。

  从中世纪大学向现代大学过渡的最终完成以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办为标志。1806年,拿破仑法国以武力征服了“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普鲁士被迫走上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被誉为“现代大学之父”的洪堡,头一次明确地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作为现代大学的“三原则”写进了章程。

  自“柏林大学模式”开创以来,“为科学而生活”成为了学者们的座右铭,“追求科学真理”成为学者们最高的人生目标。从此,大学成为“研究者的共同体”,并开创了严格的“科学成就原则”:唯有研究的独立性、独创性和成果,才能决定大学教授岗位的占有。这就要求学者们“必须献身于科学”,“必须敢向已形成的舆论挑战,必须敢冒与他人在学术上冲突的危险,必须要有科学研究上的真正突破”。“柏林大学模式”还最先作出了这样的规定:“任何一名大学毕业生不能直接留校任教,任何一名大学教师的升等,必须换一所大学才能进行”。这项“扫除门户之见,防止近亲繁殖和裙带关系”的现代化措施,成为现代大学人事体制的基本原则。

1810年以来,“柏林大学模式”成为世界大学的样板。无论是欧洲邻国,还是远隔重洋的美国、日本都纷纷仿效。正是由于这种模式最为集中地反映了启蒙运动以来欧洲大学改革的总趋势,柏林大学才成为世界公认的“第一所现代大学”,德意志的教育现代化才取得了世界性的辉煌成就,德国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


  1. 聚焦热点


1、国家安全教育活动成效将纳入师生评价体系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

《意见》提出,把教师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作为职称晋升和评优的重要参考;把学生参与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及相关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评优评先等重要参考。

《意见》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教育体系,把国家安全教育覆盖国民教育各学段,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层面,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国家安全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在教材编写和修订方面,在大学现有相关课程中,将丰富和充实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组织编写高校国家安全专门教材;在中小学,将组织修订相关教材,语文、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要强化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教育,充分体现国家安全意识。


2、教育部推进“新工科”建设

日前,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

  《计划》指出,人工智能正引发可产生链式反应的科学突破、催生一批颠覆性技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根据《计划》,到2030年,高校要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计划》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完善学科布局,加强重点领域应用,推进智能教育发展。根据《计划》,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指标;探索建立以高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国家级创新平台、省部级创新平台等为支撑,强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模式;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中,加大向人工智能领域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


3、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发布

近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将于61日起实施。这是面向我国英语学习者的首个英语能力测评标准。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语言运用为导向,将学习者的英语能力从低到高划分为“基础、提高和熟练”三个阶段,共设九个等级,对各等级的能力特征进行了全面、清晰、详实的描述。

  量表提供了一把“能力标尺”,旨在提升考试质量、推动国内外考试对接、促进多元评价、反馈教学,实现“量同衡”。量表对我国各级各类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能力从低到高进行系统、连贯的描述,覆盖不同层级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的英语能力。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制定,旨在为各类外语考试提供科学的能力指标体系和准确的能力标尺,使考试设计更加全面、系统,为不同学习成果的沟通互认提供依据,促进各学段衔接,促进英语教、学、测的协调发展,提升外语学习质量与功效。



播音主持:刘雨佳 刘银凯 王瑞雪

责任编辑:张鑫鑫 丁梦娇

责任审核:刘伟强